下载此文档

论于润洋教授的肖邦音乐研究.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于润洋教授的肖邦音乐研究
  08年6月,于润洋教授《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一书的问世,不但向人们展示了作者在肖邦音乐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而且引发了我国音乐学界对西方音乐研究方法的热烈讨论。在2010年底刚刚落幕的西方音乐学会第三届年会上,针对西方音乐作品的音乐学分析方法更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作为我国德高望重的西方音乐美学家和史学家,于润洋教授通过肖邦音乐的个案研究表达了个人独立的音乐研究思想和学术企望。这些思想精华建立于具体的研究实践基础之上,内容涵盖音乐体验、分析、阐释和反思等各个方面,对于当代的音乐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照价值。本文力图以于润洋的肖邦音乐研究为主线,分析先生的研究脉络和思想方法,进而探索这项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文化目标,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力。
   于润洋教授对波兰作曲家弗利德里克?肖邦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在波兰留学期间,就深为肖邦的音乐及其历史文化内涵所感染,激发了强烈的研究兴趣和热情。在经历了六七十年代艰难坎坷的学术积淀后,于润洋教授从80年代初开始正式展开肖邦音乐的研究工作,一直延续至今,笔耕不辍。从1980年发表于《音乐研究》的单篇论文《肖邦音乐的民族内容》到新近出版的《悲情肖邦》,于润洋教授对肖邦音乐的认知感悟和分析研究经历了一个自我超越、不断升华的发展过程。对此,我们只要观察作者在两份文献中研究肖邦音乐的不同侧重,就能了解一二。
“肖邦的音乐,作为时代和生活的反映,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多方面内容,但是,对祖国的强烈的爱,民族遭到危难后悲愤的亡国之痛,以及流亡异国后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像一根红线,贯穿在他一生的创作中。本文只就肖邦音乐所包含的这种民族内容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揭示肖邦音乐中最珍贵的精华,提高对肖邦音乐价值的认识。”①多年之后,于润洋教授再次写道,“肖邦音乐的内涵是极其丰富而多元的,不能用悲情来概括它的全部。……但是,我认为肖邦音乐中最感人至深,最震撼人们心灵的,却是他的那些在不同程度上蕴含着悲情的作品。正是这些作品展现和确立了肖邦音乐的最高价值。”②面对不同时代的两份文献,我们能够意识到发生在研究者自身的思想变革。以往针对伟人名作的社会―历史分析,让位于基于研究者的内心体验,以及建立在音乐本体分析基础上的内涵阐释,而这种转变正好为肖邦音乐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于润洋教授对肖邦音乐的研究首先基于个人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肖邦把一生的创作精力奉献给钢琴音乐。他凭借自身的音乐天赋创造出极富诗韵的钢琴音乐语言,从而将丰富的情感意蕴赋予其中。于先生特别强调,人们对于纯器乐音乐的研究需要以内心体验为契机。因为一部作品
“作为一个审美对象,其本体结构中潜在地蕴涵着某种特定的审美属性,而当一个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接受者以审美的态度感知这部音乐作品时,潜含在作品本体结构中的那些属性在一瞬间便会对接受者产生一种独特的效应,使接受者在生理心理上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精神愉悦,音乐的美便在一瞬间生成。”③带着对肖邦音乐的由衷热爱和深刻感悟,于润洋教授把“悲剧―戏剧性”作为肖邦音乐的核心内涵,构成肖邦音乐阐释的思想基础。与此同时,于先生还把目光投向具体的历史情境,因为肖邦音乐中悲剧―戏剧性内涵的产生,有着特定、潜在的社会―心理原因。祖国的沦亡、无尽的乡愁,挫折的爱情,以及羁旅异乡的孤独,共同构成了作曲家心中的叹惋和“遗憾”,进而融为音乐的思想品格。于润洋教授认为,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对历史情境的理性把握,乃是音乐学分析的重要前提。于先生对肖邦音乐的阐释正是以个人对音乐与历史的感悟作为起点,充分体现出研究者独立自在的主体价值。
   在经过了预备性的音乐与历史体验之后,于润洋教授着手对音乐作品的历史语境和音响本体展开综合分析。先生认为,“要阐释它(音乐)的深层内涵,至少要通过两个无法绕过的程序:一是深入了解作曲家在特定时代、社会、文化环境下所处的具体境遇、他的整个心路历程、特别是他的情感体验,而对这一切的确切把握只能建立在相关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之上;二是要深入到音乐文本自身,也即声音层面上的乐音结构体本身,因为任何精神性的内涵只能通过对音乐文本本身的***才能得以阐释。
”④在《悲情肖邦》一书中,研究者抛弃了将音乐与历史机械对应的叙述方式,而是将二者透过充满感性的审美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富于艺术灵性的阐释语言。对此,我们仅举一例以便说明。在针对《b小调钢琴奏鸣曲》(Op.35)“葬礼进行曲”中部主题的论述中,作者写道,“这支旋律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是,它极端的朴实无华。在和声功能简单清晰、低音区纯粹肖邦式的琶音和弦的背景上,主题旋律始终是没有任何附加音的单音进行,它的歌唱性发挥到了极致。很难用文字来表述这首旋律带给人的感受,也

论于润洋教授的肖邦音乐研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