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纪录片跨世纪三大演变.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纪录片跨世纪三大演变.doc中国纪录片跨世纪三大演变
影视纪录片为已经流逝的20世纪存储了巨量珍贵的影像
第三种类型是目前最常见的,片中既有同期声又有解说,两者呈互补状态,但并非平分秋色,本质上仍属纪实文本,解说词是为同期声作必要铺垫与补充的。以《百年恩来》为例,该片是***诞辰100周年的纪念之作,其中有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场面:总编导邓在军专程拜访国务院参事管易文,他是***的老战友。管老年事已高,罹病在身,只能靠在轮椅中接待客人。当邓在军把***照片放在他面前时,出现了以下这组画面与解说:
(解说)作为最后一位告别世界的“觉悟社”成员,他在百岁之年已经失去了辨别亲属的能力。但是当***的形象送到他面前时,竟然出现了这样难以想像的奇迹!
(同期声画面)管老的目光顿时变得炯炯有神、亲切柔和,他用颤抖的手指一再抚摸***的形象,口齿清晰地连呼三声:“音容宛在,永别难忘!音容宛在,永别难忘!音容宛在,永别难忘啊!”
(解说)这令在场的人们动容,令全体摄制人员撒泪。这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补拍的镜头,五十多天之后,这位老人带着他唯独保留着的对***的记忆和这个奇迹告别了世界。
(画面)苍山如海。霞光万丈。
在这个长镜头记录的完整场面中,解说与同期声相得益彰,传达出浓浓的感情色彩,使观众的情感为之深深激荡。
继解说文本、纪实文本之后,纪录片还出现了第一人称的“自述”文本,其特征是叙述者拥有特定身分,叙述方式是个性化的,叙述效果是他人转述所不能替代的。这种文本的传播效果显得更加真切、生动,有可能成为纪录片在21世纪演进的新趋势。例如《往事歌谣》以90分钟的大容量叙述“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传奇经历,编导意识到这位主人公“自身声源异常丰富”,便大胆舍弃解说词,以王洛宾的独白、吟唱及他的音乐作品贯穿全片,令观众耳目一新。
综上所述, 中国纪录片声音观念演进的轨迹清晰可辨。“单声道
”解说文本在20世纪末基本上已划上了句号;“多声道”纪实文本及第一人称自述文本受到观众青睐,将成为21世纪起主导作用的节目形态。
演变之三:对真实性的探究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在纪录片画面上出现的影像,理应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真人、真事、真物及真实的时空状态所构成的。那么,纪录片是否意味着与客观现实毫无二致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质上牵涉到影视艺术的本体理论。长期来人们围绕纪录片所产生的种种分歧与困惑,正是由此而派生的。
西方有两位学者巴赞与爱因汉姆曾对电影本体理论作过深入研究,他们的理论成果完全适用于纪录片。巴赞在1945年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其中一段核心论述将同属造型艺术的摄影与绘画作了比较:
“摄影与绘画不同,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况且,作为摄影机眼睛的一组透镜代替了人的眼睛。在原物体与它的再现物之间只有另一个实物发生作用,这真是破天荒第一次。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不用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摄影师的个性只是在选择拍摄对象、确定拍摄角度和对现象的解释中表现出来;这种个性在最终的作品中无论表露得多么明显,它与画家表现在绘画中的个性也不能相提并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
巴赞的见解耐人寻味,他下的结论看似不留余地,特别强调摄影影像“自动生成,不让人介

中国纪录片跨世纪三大演变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5 KB
  • 时间2017-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