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几点体会.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几点体会.doc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几点体会【摘要】"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指冬季易发作的疾病,在病情缓解的夏季,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采用温阳补益的方法,从而驱散体内寒气,调整人体阴阳,使之达到阴平阳秘,宿疾恢复的治疗方法,在小儿诸多疾病的治疗中有显著地临床效果。【关键词】冬病夏治;临床应用;体会【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90-02祖国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一整体,人的各种生理功能与自然密切相关。冬病夏治是依据《素问・四季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已从其根。”为理论基础,意为春夏顺应阳气生升发,万物始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正如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在《黄帝内经问集》中概括说:“春夏阳胜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胜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也就是说春夏养阳,即顺应自然,又能达到扶正祛邪,使之病愈的目的。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穴位贴敷疗法通过刺激体表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和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和调整机体免疫功能,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下面就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在我科的临床应用作以概述。一、 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附子、甘遂、肉桂等依据小儿自身的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三脏皆未发育完善,容易遭受外邪侵犯而发病。因此决定了小儿冬病夏治的常用药物为辛温发散,芳香行气,温阳散寒的药物从而达到益肺、健脾、补肾来扶助小儿正气,达到扶正祛邪,增强体质的目的。二、 穴位选择:一般选用定喘、肺俞,膏肓,厥阴等。人体经络系统具有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的作用,通过脸穴将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素问・咳论》云:'‘治脏者,治其俞”吴师机在《理淪骈文》中说:“五脏之系皆在于背,脏腑十二脸皆在于背,其穴并不可入邪,故脏腑病皆可治背。”又说,“皮毛者,肺之合也…肺系属背。”根据这一理论我科在贴敷时常选用以上几穴,定喘可以平喘止咳,调理肺气;肺俞可以宣肺理气,补益肺气;膈俞、厥阴可以调理气血,助运化痰。在这些穴位上贴敷药物,可以平衡阴阳,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防病治病效果。三、 贴敷的方法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贴敷为最好,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于三伏天各敷三次,每次贴敷间隔2-3天,连贴三年。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一般为每天6-8小时。可根据患儿的年龄及皮肤情况增减贴敷时间。四、 临床应用适应症: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且中医辩证属于肺脾气虚,和脾肾阳虚证者。2禁忌症:(1)年龄一岁以内者(2)辩证属于阴虚者(3)发热患者或处于疾病的急性期或发作期(4)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份过敏者(5)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6)瘢痕体质者(7)其他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儿。五、 贴敷的注意事项1、穴位贴敷药物对皮肤有一定的刺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几点体会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雄
  • 文件大小63 KB
  • 时间20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