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格律诗词之粤语吟诵.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格律诗词之粤语吟诵
吕君忾
关键词:粤语吟诵
一、粤语吟诵源流初探
粤诗始于汉,名于唐,盛于明。诗之吟诵,亦追溯至西汉。屈大均云:“孝惠时,南海人张买侍游苑池,鼓棹为越讴,时切讽谏。”[1]吾粤歌诗之道,似可推至二千年前,文人侍游,以诗讽咏之声,已直达帝皇之耳。由于缺乏详实史料,今天说杨孚、张买为南粤诗歌始祖尚难定论,但相对于汉魏六朝中国诗歌之繁荣期,岭南诗歌还处于萌芽阶段。陈永正在《岭南诗歌研究·岭南诗派》中说:“六朝期间,岭南文士,代有其人。南朝梁时,新会人冯融为罗州(今化州)刺史,‘汲引文华士,相与为诗歌,蛮中化之,蕉荔之墟,弦诵日闻’”。“梁武帝时桂阳(今连州)人廖冲‘博学能文辞……时武帝好儒学,招徕天下名士,冲与焉。尝命赋诗,称上意,嘉赏之’,梁武帝时曲江人侯安都‘工隶书,能鼓琴。涉猎书传,为五言诗颇清靡。’他曾多次招引文士如阴铿、张正见等吟诗。”[2]可见六朝时,君臣、文友,时作文酒之会,更有地方官以诗歌吟诵作推行教化之法。
唐玄宗时期,张九龄、陈子昂开创了岭南百代诗风,以格高、清音为尚,首倡以雄直之气为诗。岭南吟诵风格,亦以此为近。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中,诗歌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吟诵是诗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过去的教育家们往往通过化雅为俗的方法,将传统的素材,灌注到启蒙教育之中。据屈大均记载:“粤俗好歌,凡有吉庆,比唱歌以为欢乐。”“唱一句或延半刻,曼节长声,自回自复,不肯一往而尽。”[3]当时粤地(广府、客家、潮州、海南)启蒙教育有材之乡塾与城之私塾,所选教材有“《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神童诗》、《唐诗三百首》、《增广贤文》、《幼学故事琼林》、《龙文鞭影》等书。”[4]此类教材,大多通过诗、赋、韵、文的吟诵,培养幼童对声、韵、律的感觉,故十岁前后之幼童,能诗能文者大不乏人,其间更有大量儿歌,提高学****兴趣,其中一首今天六十岁以上的人皆能唱的儿歌,影响至为巨大,歌云:
月光光,照地堂(晒谷场)。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买蒲达(苦瓜)。蒲达苦,买猪股。猪股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起屋梁。屋梁高,买张刀。刀切菜,买锅盖。锅盖圆,买只船。船沉底,浸死两个番鬼仔。
此歌运用易记易诵之顶真格,用韵多至五声十部,通过吟诵、歌唱去体会、熟悉平仄韵律其径至捷。
当然,推动诗教最大的动力来自于书院。明清以后,中原文化名人大量入粤,广府亦同时开设了大量书院教授生徒。百多年前,羊城主要书院有学海堂、菊坡精舍、万木草堂、粤秀书院、羊城书院等,月中皆设官课、馆课等诗歌活动,诗赋吟咏一直成为广东书院的传统。
岭南诵诗之法,始自陈澧(1812—1882),道光壬辰举人,官河源县学训导。精言律,有《声律通考》、《切韵考》***。1842年,两广总督阮元于广州创学海堂,聘其为学长。后又任菊坡精舍山长。所传弟子黄元直(梅伯),清末举人,官任江西瑞昌知县,亦以吟诵为能事。粤语吟诵之发展当数岭南词学家陈洵(述叔)(1871—1942),青壮年时为黄梅伯家塾师,视梅伯亦师亦友,随其江右十数年,深得讽咏之旨。1929年9月,因朱彊村之推荐于中山大学文学院讲授诗词近十年。据刘斯翰《海绡词笺注·年谱》所记,述叔先生于中山大学授课时,“每小时约讲词一、二阙,时复朗吟,”“时龙榆生南来广州任中山大学

格律诗词之粤语吟诵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1243595614
  • 文件大小46 KB
  • 时间201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