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4.现代成矿理论-成矿理论进展.ppt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7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四章成矿理论进展第一节地槽与成矿一、地槽概念与特征二、地槽与成矿关系第二节地台与成矿一、地台概念与特征二、地台与成矿关系三、地槽与地台的转化及成矿第三节地洼与成矿一、地洼概念与特征二、地洼与成矿关系第四节地质力学及成矿一、地质力学概念与特征二、地质力学理论体系三、--成矿理论进展第一节地槽与成矿地槽-地台说,是最早的传统大地构造学说。它把地壳划分为地槽和地台两种基本构造单元。地槽的概念,由美国地质学家霍尔1859年提出的,是指地壳中或地壳间狭长的沉降和沉积海槽,又称拗陷地带或地向斜,译为地槽。地槽后来遭受了强烈的褶皱变形、岩浆侵人和变质作用,在地形地貌上,通常成为山系出现,呈狭长的形态,认为山脉是在地壳的巨大拗陷中形成的。地槽,有巨大的沉积厚度,岩性岩相变化大,而且复杂,多期多次的剧烈的构造变动,使地槽具有十分复杂的构造样式。地槽前期以下降为主,形成一套海相沉积(火山)岩系,后期则褶皱上升,形成褶皱山系。地槽的概念,与摺皱岩石构成的巨型山脉的形成,或造山运动相联系。--成矿理论进展第一节地槽与成矿地槽,可进一步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优地槽,在大洋内侧,位于洋壳或过渡壳之上,具强烈的火山活动,由巨厚的经过构造变动的硬砂岩和火山岩岩系组成。冒地槽。在大洋外侧,位于靠近大陆一侧的陆壳或过渡壳之上,缺乏或少有火山活动,由相对来说没有变形的浅水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位于大陆之间的地槽和地槽褶皱带,又称之为陆间地槽活动带,是未发育成巨型大洋盆的大洋裂谷带之上的。现在的大洋裂谷带,就是优地槽的发源地带,大洋裂谷发展成大洋盆(大洋地台)后,在与大陆邻接的部位形成大洋边缘活动带,即地糟带和地糟褶皱带。--成矿理论进展第一节地槽与成矿地壳-上地幔活动带(地槽或地槽活动带),划分为两类:-1)大洋活动带包括大洋边缘活动带(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典型的优地槽,一般发源于大洋裂谷带,并经历了由大洋裂谷活动带向大洋边缘活动带的发展过程;当大洋裂谷发育不成熟时,则形成陆间地槽活动带。-2)大陆活动带包括大陆裂谷带和大洋边缘活动带。地槽,由下沉而转为上升,经过褶皱变质,逐渐变成稳定的陆台。在地壳演化的不同地质时期内,都有一部分地槽向陆台转变。因而,地槽的面积就逐渐缩小,陆台的面积逐渐扩大。在太古代一元古代,地壳普遍处于不稳定的地槽状态,造山运动比较频繁,地表还没有广阔的大陆,到元古代中期,开始出现广大的相对稳定地区,逐渐转化为古陆台。--成矿理论进展第一节地槽与成矿山脉形成以及造山作用的地槽思想,可以部分地解释造山带和相邻的地台或地盾中的地质作用。地槽理论在提出后的百年间,经历了复杂的演变,随着地质知识的积累与研究方法的改善,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地槽理论认为,地壳以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振荡运动)为主。--成矿理论进展第一节地槽与成矿二、地槽与成矿关系在板块问世之前,在北美和欧洲,一直认为金属省和成矿省主要与火成岩,尤其是侵人岩有关。当时的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占支配地位。因此。还很难把成矿作用与地槽构造环境联系在一起。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地槽模式是由地层学家们提出的,岩浆作用,特别是深成岩浆侵位作用,远没有沉积作用重要;另一方面,人们认为了解大的构造环境,不如了解与矿床主岩所反映的局部环境,对指导寻找新的矿床意义更大。许多经济地质学家,不****惯于从全球角度思考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与地槽有关的金属省和成矿省的分布,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欧洲相比,前苏联地质学家更注意成矿作用与地槽构造环境和地槽演化关系。以苏联学者毕利宾为代表,认为大多数内生矿床,与地槽活动带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将地槽的演化及有关成矿作用,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成矿理论进展第一节地槽与成矿二、地槽与成矿关系(1)早期阶段:地槽模式的初期阶段,地槽剧烈下沉,堆积巨厚的沉积-火山岩系,中心部分海底火山喷发强烈,生成细碧角斑岩系、火山-碳酸盐沉积岩系和火山-硅质沉积岩系等,有关的典型矿床为含铜黄铁矿。继而在地槽边缘地带发生

4.现代成矿理论-成矿理论进展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zh187166
  • 文件大小597 KB
  • 时间20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