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维尔托夫与里芬斯塔尔纪录风格之比较.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吉加·维尔托夫与莱妮·里芬斯塔尔纪录风格之比较
1919年起有个年轻人领导一个电影工作者小组在国内战场上拍摄新闻纪录影片并从事宣传鼓动工作。他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拍摄方法和新的剪辑方法,以揭示在革命进程中的现实,这就是后人称之的电影史上的一种理论流派——电影眼睛派。该流派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兴起并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纪录电影学派。这个年轻人就是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
大致与吉加•维尔托夫同一时期纪录电影史上又诞生了另外一位天才般的大师,足可以与其媲美,她就是德国的莱妮·里芬斯塔尔。如果说维尔托夫的纪录电影是政治的艺术化的话,那么里芬斯塔尔就是艺术的政治化。维尔托夫的“电影真理报”曾用电影的形式为这种政治确立了一种典范:一种“自下而上”的、不是从上级命令出发的政治。而里芬斯塔尔醉心于“生活的美”,却并不关心生活的全部,她擅长拍摄纪录片,但工作起来更像是一个故事片导演,她拒绝承认《意志的胜利》是一部宣传电影,但恰好因为它是“艺术”的,所以才有煽动性,她从不关心政治,所以才会被政治利用。
1922~1923年间,维尔托夫曾多次以论文或宣言的形式阐述“电影眼睛派”的主张,这些主张很好的贯彻在他的代表作品《带摄像机的人》中。里芬斯塔尔虽然没有像维尔托夫那样明确的表明自己的理论主张,当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作品中发现一些为其独有的东西。例如其代表作品是《意志的胜利》。下面就这两部作品探讨下两位大师(以下简称“维”、“里”)的创作观点和手法的异同点:
一、维运用多种拍摄方法,充分发挥电影摄影机的潜力,深入揭示人眼所看不到的生活现象。他主张用真实事件在银幕上反映社会现实。但他从不曾单纯地纪录生活事实,而是力求通过对素材的剪辑组织“对世界做出共产主义的译解”。强调摄影机的特殊功能,重视拍摄角度、景别以至特技等等摄影造型技巧。他认为,多视角的机械“电影眼睛”无所不能,不受限制,远胜于人类眼睛的功能,既能看到事物外貌,也能说明“您所未知的世界”。他在《带摄像机的人》创造性的运用了分割画面、二次曝光等剪辑手法;在理论上创造了“自我暴露”的拍摄手法,即摄影者出现在影片中。在这方面,里并不是完全赞同。里以神话的视野去拍摄希特勒,一开篇是有大朵大朵的云的天空,就像当时的社会背景,坎坷又充满希望,接着就是所有人欢迎希特勒的到来,希特勒犹如“神”般从天而降,向神一样来到这里拯救德意志民族。从希特勒的角度去拍群众,从群众角度去拍希特勒。
二、维主张抢拍和隐蔽拍摄,要求摄取人物自然神态和事件进程原貌,甚至要求摄影师在被拍对象发现你在拍他时,便立即停拍。反对拍摄中的人为干预和表演。强调蒙太奇的作用,认为蒙太奇手段可以改变乃至创造新的时空形态。里在其影片中大量运用了大量的仰角镜头,仰角镜头的运用能使被拍摄者显得高大。拍群众的之间穿插某些群众的特写。她是为了求得纪录电影同新闻电影的不同而在自己的影片中大量使用移动拍摄和蒙太奇技巧。这样一来,纪录片不再是相对客观的纪录,而成了主观情绪的一种宣泄。
三、维强调电影的任务是反映社会主义现实,肯定纪录片的传媒作用和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简言之,维的纪录片理论是在强调要拍摄出“没有觉察的生活”,然后通过剪辑给予重新结构,创造出一种有自己美学效果的新结构,而此种结构出来的影像过程更胜于生活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相对于维直言作品的政治性,里说,她只拍好

维尔托夫与里芬斯塔尔纪录风格之比较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ibuaiwo1318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18-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