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心学大师王守仁PPT学习教案.ppt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会计学
1
心学大师王守仁
思想演变:“前三变”和“后三变”
泛滥词章
遍读考亭之书
出入佛老
龙场大悟
倡“知行合一”
专主“致良知”
创立姚江学派
第1页/共12页
一. 心即理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传****录》下)(与花同寂)
“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传****录下》)(心外无物)
“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心外无理)
第2页/共12页
二. 知行合一
1、何谓“知行合一”?所谓 “知行合一”,在王守仁那里,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意念显发。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和思想意念和意念显发的关系。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去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第3页/共12页
2、王守仁倡导“知行合一”论的目的:一是除恶。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有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录下》)
第4页/共12页
二是扬善。即必须知善而行善,知善体现、落实在行善的过程中,“不成只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第5页/共12页
3、知行工夫:生知安行(圣人)、学知利行(贤人)、困知勉行(常人)。“如欲孝亲,生知安行的,只是依此良知,落实尽孝而已;学知利行者,只是时时省觉,务要依此良知尽孝而已;至于困知勉行者,蔽锢已深,虽要依此良知去孝,又为私欲所阻,是以不能,必须加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功,方能依此良知,以尽其孝。”
第6页/共12页
第三、致良知
?即天赋道德意识,王阳明解释为理学中的“道心”,认为它是人心固有的“本然之知”,是善恶、是非的终极标准。由于良知为人心所固有,所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敬,见孺子落井自然产生怜悯之心。既然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可用自己的良知,将其实现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圣贤了。圣贤并不难为,若良知发行处,“满街都是圣人”。
第7页/共12页
2. 一般人之所以无法成贤成圣,则在于其私欲太重,蒙蔽了自己的良知。因此,要想成为圣贤,就必须保持和贯彻先天固有的良知,不断“改过迁善”、“胜私复理”,从而使良知充分显露,这就叫做“致良知”。
第8页/共12页
“致”有两层含义:一是去蔽;二是推致,就是将发于良知之是非好恶推致于事事物物之间。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答顾东桥书》)
致良知的途径:一是静处体悟 二是事上磨砺
第9页/共12页

心学大师王守仁PPT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80 KB
  • 时间202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