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pdf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篇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一一、教学内容:《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二、教学目标: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四、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六、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口算练****56040=24060=4207=15030=549=:..(30+50+80)4(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1、1号笔筒有()支铅笔2号笔筒有()支铅笔3号笔筒有()支铅笔4号笔筒有()支铅笔5号笔筒有()支铅笔2、上图中一共有()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支铅笔,动手分一分。3、列算式为:(三)课上尝试小研究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探索知识的欲望。(五)班级展示提升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研究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改正。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六)挑战自我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教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34+36+42+44+46+50+42)7=42(千克)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提出“议一议”中问题“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七)巩固练****提升学****质量: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二题;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八)拓展延伸: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二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2、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建议: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4、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内容和方式的影响。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第1课时平均数教学内容P90~91、第93页练****二十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体验。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二、自主探究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生:(14+12+11+15)4=524=13(个)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生: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20+15)5(18+20+19+19)4=855=764=17(个)=19(个)1719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三、探究结果汇报:..生1:把多的塑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塑料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生2: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生3: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不能比较出结果时,可以用两组量的平均数来比较。四、师生总结收获师:通过本课学****你有哪些收获?五、板书设计第2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P9698、及P99页练****二十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将两个相关联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认识横向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感受图例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在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决策。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品质,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理解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地数据、教学难点: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尝试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情境图和统计表)师:读统计表,说说你能读出哪些已知条件。生: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数分别为21万、27万、35万、46万和58万、54万、49万、43万。师:根据统计表给出的数据,你能分别完成城镇和乡村人口条形统计图吗?今天我们就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二、自主探究1、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师:观察教材第95页给出的“某地区城镇(乡村)人口统计图”,说说你的发现。(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生: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人数,一格代表10万人。师:你能独立把“某地区城镇(乡村)人口统计图”补充完整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展示)师:在补充上面的统计图时,需要注意什么?生:注意横轴上的年份和纵轴上的人口数要对应,另外,画出长条后还要在上方标出数据。师:自己把“某地区城镇(乡村)人口统计图”补充完整。:..师:补充了上面的两幅条形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生:条形统计图是用不同长度的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师: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些信息呢?生:如果把上面的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就能得到下面这幅条形统计图,在这幅统计图中,右上角表示的就是这幅统计图的图例,其中表示城镇人口,表示乡村人口,在数学上,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师:你能试着把这幅统计图补充完整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生:师:在补充时,需要注意什么?生:根据图例画直条,不同颜色的直条表示不同数据,另外还要记得标数。师:上面的这幅统计图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观察统计图,说说它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生1: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同一事件有两种数据,单式条形统计图是一种事件,一种数据。生2:复式条形统计图一定要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可以没有图例。生3: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直条高度要弄清楚,并且要标上数据。生4:间隔要均匀。师:根据上面的统计图,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哪年最少?(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生:要解答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只需要看颜色是“”的长方形直条就行,通过对比,发现2010年城镇人口最多,是46万,1980年城镇人口最少,是21万。(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生:要解答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只需要看颜色是“”的长方形直条就行,通过对比,发现1980年乡村人口最多,是58万,2010年乡村人口最少,是43万。(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生:要比较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和最少,需要分别计算出每年的城乡人口总数,再比较。1980年:21+58=79(万)1990年:27+54=81(万)2000年:35+49=4(万)2010年:46+43=89(万)79818489所以,1980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少,2010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生:通过观察、对比和计算,发现城乡人口总数在逐年增加。2、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师:如果把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的表示年份和数量的位:..形统计图。师: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比,你发现了什么?生: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年份,就制成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师:你能把上面的统计图补充完整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生: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类似,不同的是数量在横轴上,年份在纵轴上。三、探究结果汇报师:通过上面的学****你有哪些收获?生1: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用两种直条表示两种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生2: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都能形象地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不同的是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同时表示两种数据的变化情况。生3: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写出统计图的名称、横轴、纵轴分别表示的意义;定好单位长度和图例;根据图例画不同的直条表示数据并标数。四、师生总结收获师:通过学****本课,你有哪些收获?生1:我知道了统计表与统计图可以相互转化,这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我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图例的作用。生3:复式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之分,这也体现了同一数学知识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生4:我能根据复式条形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五、板书设计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2、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教学重点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二、尝试小研究尝试小研究:研究一:,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研究二::..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三、小组合作探究尝试研究一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一个思维的碰撞。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对知识一个内化、提升的过程。五、挑战自我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六、盘点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谈收获环节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可以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梳理,能让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数学学****方法的梳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惯。课后反思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青山代下
  • 文件大小1.50 MB
  • 时间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