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丝路遗产与维吾尔木卡姆传承.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丝路遗产与维吾尔木卡姆传承
[摘要]在人类古文明发展史上,由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亚述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地中海的希腊―罗马文明等构成的古文明文化圈上,千年来贯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这条文化交流之路在古西域这个枢纽、交汇地带与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绿洲文化等本土多元文化发生了交流、融会,书写出灿烂的西域文化篇章,为后世留存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维吾尔木卡姆便是其中绚丽的东方奇葩。本文结合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就维吾尔木卡姆及与此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木卡姆艺术;维吾尔木卡姆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0-0019-03

一、丝绸之路与木卡姆表演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文化多样化、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发展态势中,21世纪初,中国民间艺术以强劲的势头走出乡间村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汇入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之流,进入国际文化市场。在这场空前的民间艺术百花争艳的展现、展演全景图中,也活跃着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活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活动的新篇章,其活动规模、影响范围、知名度、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投入和运作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新问题的产生,由区域性向全国性、国际性的转变,以民间艺术的特质加入具有多种文化形态的国内外文化市场, 传统的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随之也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木卡姆表演模式的问题。
众所周知, 木卡姆传统的表演模式是在维吾尔绿洲文化这一特定的文化空间里,表演的民间艺人与受众在同质文化语境上沿用约定俗成的互动模式相互作用。其背景与底色是民俗文化传统所造就的维吾尔人所特有民俗****惯与艺术思维定势。以维吾尔民俗心理机制为深层意蕴的木卡姆传统表演模式,是既自娱又娱他的互动式,即民间艺人的表演与受众的相互作用都被深层民俗心理机制所影响与支配。民间艺人的程式化表演和即兴表演交叉,穿插在一起,受众时而静默, 时而欢腾,载歌载舞的精神体验和情感释放又呈现周期性。所有这些独特的地域式、民族式表演模式都是以共同的民俗意识、民俗意愿、民俗趣味与信仰心理为基础的。当面临新情景时,这种传统的表演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变化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两类
:
第一类是在绿洲文化的文化场中受众构成的变化。笔者在实地考察中注意到,当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程度不同地波及新疆城乡各地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介入了传统木卡姆表演活动,使其表演模式发生了相应变化。大量游客因娱乐的需要成为木卡姆表演活动的新观众,这个新加入的受众体在成分上呈现出文化、民族、生活地域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当带有异文化成分的受众加入木卡姆传统的受众体时, 木卡姆传统表演活动的套路有所变化。为了强化对游客的娱乐性,歌、舞、曲的传统比重有所变化,其中舞蹈的成分趋向增大, 演唱、演奏曲目由经典套曲的完整转向片断式、小曲式、散曲式,视游客的接受能力、兴奋点等因素现场即兴表演。这类变异是发生在技术层面的变化,是带有异文化成分的游客进入了木卡姆传统表演活动的文化场后的变化,其场景――绿洲文化的各个要素一如既往。这类变化与下述所要涉及的第二种变化相比对传统木卡姆表演活动的影响并不大。
第二类是在绿洲文化之外的

丝路遗产与维吾尔木卡姆传承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