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海派文学的传统.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海派文学的传统
陈思和

像上海这样一个城市,有理由要求其自身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形象在文学创作上获得艺术再现。这不是一个新的要求。自近代上海开埠以来,中西文化的冲撞一直激荡不断,逐渐形成了以西方殖民话语为主导的所谓“现代性”的文化特征。在传统文化的观念里,中国文人对这种现代性历史怀有极为复杂的心情——现在上海人常引为自豪的昔日繁华的“家底”,正是在丧权辱国的租界阴影下形成的。就如台湾诗人林痴仙于1898年游沪地时发出的感慨:“险阻申江号隩区,择肥人早割膏腴。和戎卖塞频年有,留得偏安寸土无。”(1)被殖民的台湾诗人在上海最敏感的是割地求和的耻辱,由此产生了同病相怜的心理反应。这也是半殖民地上海的最早的文学篇章之一。   
    半殖民地的统治者不会真正按照西方文明的标准来塑造上海,它们所需要的,一是在殖民地维持宗主国尊严的形象,二是使殖民地变成一个他们即使在自己的国土里也不便放纵的***乐土。前者使他们在殖民地建造了许多与西方接轨的文明设施,成就了文明与发展的标志;而后者,则在文明设施中寄予了畸形的原始欲望,就像一个在庄严的大家庭里循规蹈矩的男人难免在外面格外胡作非为一样,一切在法律或者教规禁止以内的***因素都可能在殖民地领土上变本加厉地膨胀。(2)所以,当上海被西方冒险家们称作为“东方的魔都”时,它已经自然而然地担当起西方文明的***排泄口的功能,西方冒险精神正是在这种种犯罪欲望的刺激下变得生气勃勃,风情万种。  
    另一方面来看,被殖民地固有文化的种种弱点也不会因为西方文明的进入而自然消亡,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本土文化而言,冲撞中首先被消灭的往往是文化中的精英成分或是传统的核心,至于文化渣滓与泡沫非但不会淘汰,反而顺理成章地融入强势文化的***体系,作为异国情调而得到变相的鼓励。这就是为什么像亚洲地区的雏***、人妖、***、吸毒、赌博、迷信等等所谓国粹级的文化现象即使在经济发达以后也始终得不到根除的原因之一。欲望鼓励了经济上的冒险与繁荣,也鼓励了种种***肆无忌惮地畸形膨胀,构成了典型的东方殖民地的文化奇观。这种文化之所以在上海这个东方城市中发展得比较充分,是因为上海本来就地处东海边陲,国家权力控制不严密,传统文化根基也不深透,再加上经济开发人口流动,五湖四海的地方民间文化都以弱势的身份参与了新文化的形成,因此,西方强势文化的进入不曾得到本土精英文化的丝毫阻挡。   
    这一文化特征反映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构成了“海派”文学的最大特色——繁华与靡烂的同体文化模式:强势文化以充满阳刚的侵犯性侵入柔软靡烂的弱势文化,在毁灭中迸发出新的生命的再生殖,灿烂与罪恶交织成不解的孽缘。当我们在讨论海派文学的渊源时,似乎很难摆脱这样两种文化的同体现象,也可以说是“恶之花”的现象。但上海与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不一样,巴黎从来就是世界文明的发射地,它的罪恶与灿烂之花产生在自己体腔内部,具有资本主义文化与生俱来的强势特性,它既主动又单一,构成对他者侵犯的发射性行为,而在上海这块东方的土地上,它的“恶之花”是发酵于本土与外来异质文化掺杂在一起的文化场上,接受与迎合、屈辱与欢悦、灿烂与靡烂同时发生在同体的文化模式中。本土文化突然冲破传统的压抑爆发出追求生命享受的欲望,外来文化也同样在异质环境的强刺激下爆发了放纵自我的欲望,所谓的海派都市文学就是在这样两种欲望的结合下

论海派文学的传统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zhiguo0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