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干货】隋唐时期名词解释.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干货】隋唐时期名词解释
隋唐时期(1)
【隋代三省六部】隋文帝即位后,废除北周六官制,建立三省六部的中央官制。朝廷的主要职掌在三省六部。三省即尚书、门下、内史;六部则指尚书省下设的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户部)、工部共六个朝政机构。三省的长官相当于宰相,彼此各有所职,分掌国家大政。内史长官为内史令,副长官为内史侍郎;门下省长官为纳言,副长官为门下侍郎。内史、门下二省设在宫内,主管皇帝生活起居和宫廷保卫,其亦有谏诤及匡正皇帝过失之责。尚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仆射,是朝政的总管。尚书省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分别掌管国家曰常行政,并参议朝政。除此以外,中央官制内另有较次要的秘书省、内侍省分掌政务,另又有御史台作为朝廷的监察机构。此外还有十一寺作为朝廷事务的执行机构。隋唐以后各朝官制名称虽有所变化,但基本上仍沿隋制。
【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之合称。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存,始于三国曹魏,当时尚书已成朝官,为政务机构;中书逐渐分局问事,却未转为朝官;门下虽渐染指政务,但仍以宫职居多。国事转运需经三省方能施行。南北朝后期,三省分职渐明朗。至隋,中书、门下由宫职转为朝官,尚书执行、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唐初,三省鼎足而立,三省长官尚书令(后为仆射)、中书令、侍中入政事堂共议国政,执行宰相职能;高宗至玄宗前后,三省长官的宰相地位渐为同平章事取代,三省并重的状态遭到破坏,时而中书为重,时而门下为重;三省分权也发生变化,中书出令的权力被翰林学士院分割,门下封驳权分散到尚书、中书,尚书执行权亦转移其他官署。至五代,枢密使成为实际主持朝政之官,进一步分割同平章事的相权。北宋初,政归中书门下、枢密院及三司,宰相不由三省长官专任,三省事务则由他官主判,三省长官只作为最高官员升迁之寄禄官。元丰改制,重建三省,与枢密院共掌大权,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实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职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门下省审命令、驳正违失,中书省掌进拟庶务、宣奉诏命,尚书省兼施行政令。元祐年间,复并中书、门下二省为一,仍与尚书省统称为三省。
【大索貌阅】585年,隋文帝下令各州县“大索貌阅”,根据面貌查对户口,户口不实则惩办里正党长,得丁44万余,增加了纳税户口,政府经济力量加强。
【义仓】置于民间的公共粮仓,因设于乡社,亦称社仓。又称义廪。封建社会时期仓储制度民办粮仓的一种,为官督而绅办。民办粮仓分为义仓和社仓,义仓在县一级政府所在地设置仓廪而社仓则普及范围较大,一般在村镇设仓。发端于北齐之富人仓,每人每年交义租五斗,储之以备饥荒。隋开皇五年(585),文帝采纳长孙平之议,初置义仓隋唐两代于地方上所设立的公共储粮备荒的粮仓。隋开清康熙十八年(1679),诏乡村立社仓,市镇立义仓,广积储以备灾荒。其仓谷均由士民捐输。超过五十石者,累次记功授奖。照社仓例,仓谷春借秋还,赈灾平粜。准本地乡民公举端谨殷实士民二人充当仓正、仓副,一切收储喃之事,责令经理。地方官员可行使监督之权,而不得干预具体事项。
【输籍定样】亦称输籍法隋代划分户等的办法,是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接受高颎的建议所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即把各级民户向政府所输租税,从轻定额,写成定簿,由中央将划分户等的标准(定样)颁发各地,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出查,令民户各随近便,五

【干货】隋唐时期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21-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