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西海固人的两个世界.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西海固人的两个世界
  国庆节刚过,本刊记者来到以“苦瘠甲天下”闻名的西海固。
  西海固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固原、隆德、西吉、彭阳、同心,海原等7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总人口230多万人,其中回族占有一半,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
  西海固十年九旱,水资源奇缺,年降雨量在200到700毫米之间,而蒸发量却在2000多毫米以上。在西海固采访的几天里,记者经过了无数座桥,却几乎没有看到过水,仅在同心县附近,路遇一条有着动听名字的“清水河”,但深不及腰的河水却昏黄粘稠,混沌得近乎于泥浆。
  然而,在远离西海固的另一个地方,由数万西海固人组成的移民村落,却向世人展示着一个全新的生存状态。
  
  滴水贵如油
  
  10月9日上午,记者在海原县青年潘志杰的引领下,前往离县城30余公里的罗山乡东坡村。
  东坡村是小潘的家乡,一路上,不善言辞的小潘很少说话,但记者在他的只言片语之间,却能感觉出一种说不出的痛。“现在路都修到了村口,回来方便多了。但自从我几年前到县城去开发廊,就很少回来,如果不是爸妈在这里,我就不会回来了。

  淡淡的土黄色是东坡村的主色调,地是土黄色,房屋是土黄色,就连田间种植的作物也是土黄色。整个村落寂静得可以闻见太阳的喘息,悄悄的一缕微风,就能让尘土扶摇直上。记者在村里经过,几乎没有看到年轻人,只有三、两老人在田间劳作,收割的麻籽堆在一起。一些院落大门紧闭,听说是老人们都随同外出务工的儿女们远走他乡了。也有个别人家扒了昔日的土坯房,正在修建砖瓦房,小潘说,“这都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积攒了钱拿回来盖的。”
  小潘的父亲潘永安今年70岁,身患关节炎,多年腿脚不利索。母亲张文兰64岁,今年8月刚在海原县做了胆结石手术。两位老人膝下育有7子,而眼下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全部离家外出谋生了。当问二老为何不跟着儿子到城里享福,小潘的母亲说,“孩子们有孩子们的饥荒,4个儿子结婚了,家里都有孩子,我们老两口还能走动,就不能去讨嫌。下面三个小的还没结婚,在外谋生连自己都照顾不上,我们去就太累赘了。”
  小潘的父亲告诉记者,过去家里有40亩地,退耕还林后剩下不到1O亩水浇田,每年种些玉米、大麦和小茴香,家里还养了三只羊,一头猪。“不敢多养,退耕还林后封山禁牧,养多了无力喂养。”退耕还林后,国家每年给潘家补贴1000多斤粮食,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温饱不愁,再不像过去天天连土豆都吃不饱。
  如今,让西海固人发愁的依旧是缺水,特别是缺饮用水。
  东坡村有两口早年打下的机井,但水质苦涩咸腥,根本无法饮用,就连浇地都会蒸发出一层白色的盐碱。而在所有人家的院里,都修有一口口深深的水窖,可灌入数吨井水以备食用。“过去我们家家吃的都是雨水。”潘志杰说,“现在10公里外有人打了口甜水井,我们都到那里去买水吃。拉一车水5元,外加运费4元,每年家里拉五、六车水,够我爸妈吃上大半年的。”所谓一车水,即有3个汽油桶大的一罐水,两吨多重。
  在距东坡村1O公里的盘湾村路边,有一户小日杂店,店主顾永涛便是旁边水井的主人。他告诉记者,过去由于缺雨少水,民不聊生,很多人在村委会开一纸证明,就举家外出讨饭。“我也曾经四处打过工,知道打工的艰辛。后来我请人来这里勘察,希望能在这里打出甜水来,把人留住

西海固人的两个世界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