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花鼓灯的风格和特点.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花鼓灯的风格和特点
  摘要:民间舞蹈艺术风格的形成,必然受到当地人民性格的影响。沿淮人民质朴、爽朗、强悍的性格,赋予花鼓灯舞蹈以朴实、刚健、热烈奔放、敏捷活泼的基本风格,这也是淮河流域民间舞蹈的共同特点。
  关键词:花鼓灯;风格;特点
  早期花鼓灯的教学没有固定的徒关系,也没有一定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农村的孩子十二三岁就学会唱花鼓歌,在野地里、牧场上放牛割草,自发地练练筋斗,互相装扮起来,扭扭跳跳。老艺人发现有条件的孩子,便主动帮助指点,带他们演出,很快培养出一批新的艺人。较大的村子,有时也请有名望的艺人前去操灯,让孩子们观摩或一起演出。有的为了提高表演技巧,则主动参加别的班子演出,向比自己高明的艺人学****摸索一些方法,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基本功,艺术生命较长。
  一、花鼓灯的流派特点
  由于传授方式,加之花鼓灯流行地区较广,艺人们各具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因此在表演上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蚌埠一带多“拐弯”、“斜塔”,幅度较大,动作优美;颖上地区则简练挚朴,舞蹈结构严谨,节奏较慢,造型姿态多,具有古老淳朴的特点;凤台地区讲究男女角色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描绘,兰花动作活泼细腻,有如风摆杨柳,扇花丰富,唱腔多变化,音域较广,伴奏以锣为领奏乐器;怀远地区鼓架子多筋斗,兰花动作矫健轻捷,风流洒脱,舞如燕子试水,舞台调度开阔,人物性格爽朗,唱腔平稳朴实,伴奏以鼓为领奏乐器;定远地区是一种三人表演的
“小伞子”,动作抒情柔美。各流派有自己擅长的节目和舞蹈动作,有时即使是同一动作,也有不同的演法和表现内容。艺人们在继承传统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形体条件和性格特征,形成不同的表演风格,使花鼓灯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二、花鼓灯舞蹈动作特点
  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大都是从劳动生产和日常的生活中加以提炼发展而来的。如:“簸簸箕”以扇子模拟簸箕,配合步伐和身段,表现簸粮的劳动;“双扯线”以扇花、中花和步伐结合在一起模拟纺线;“回头望”则是从扶犁耕田至田头拐弯的动作中提炼出来的。其他如“端针匾”、“单挎篮”、“单背巾”等都和劳动生活有关。还有一部分是从自然景物中受到启示而创造的,如“风摆柳”、“风吹荷花”脱胎于杨柳、荷花在风中摆动的动态,“老鹰磨云”、“燕子试水”、“野鸡溜”等则源出于动作飞翔疾驰的姿态。尤其是艺人创造的扇花和手巾花,使动作更为婀娜多姿,富于变化,使来自生活的舞蹈动作比生活本身更美。
  花鼓灯中的舞蹈动作,大多是从劳动生活中提炼的而且又从武术戏曲中吸取营养,在锣鼓打击乐的配合下,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表演规律。例如:
“挂垫子”舞者挂上“垫子”(脚上穿着特制的小脚鞋型的跷板)表演时,必须踮起脚掌踩着木跷走路,小腿的部分就比较吃力,所以膝部比较艮直,走起路来两腿靠紧,不能窜动,有下沉感,而着地的部分又要扒准地,故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劲”,艺人们把它叫作“艮劲”,它是花鼓灯兰花动作的主要动律。
  另外,由于有了木跷板,重心集中于木跷上,着地面缩小了,所以走起来利索,旋转起来极为灵活。不过,重心却难于掌握,不易站稳,站立时两腿要别起来脚,作重心时,另一脚则需要交叉点地,腰部稍突出,于是,形成了“三道弯”的兰花的优美体态。像怀远、蚌埠等地,直到50年代初仍有“挂垫子”表演。后来虽已不再模拟缠足的步态,不挂垫子了

花鼓灯的风格和特点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vuv398013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21-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