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辜鸿铭英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辜鸿铭英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摘要:学贯中西的晚清名士辜鸿铭在中国处于极度虚弱,中国人热衷于西方文化之时大力提倡中国文化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辜鸿铭以为只有中国的儒家经典才可以使世界人民免于强权和不义的伤害,他在翻译《中庸》时使用了归化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让西方读者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更容易接受。研究认为: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归化翻译策略仍不失为非常有效的策略。关键词:中庸翻译辜鸿铭归化一、引言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遇到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碰撞。一方面我们应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及“DoastheRomansdowhenyouareinRome”的心境去了解外国的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积极地对外宣传自己的文化,这样可以增加中外双方的理解,促进彼此的合作。因此,我们有必要把中国的优秀思想与文化翻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让世界人民借此减少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误解,就像周总理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的那样,了解了就不神秘了。世界人民就会更加积极地同中国及中国人民一道,以共同建设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中国文化以儒家为根本,而《四书》中《中庸》《大学》《论语》《孟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因此,将《四书》翻译并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将有助于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早期的《四书》英译版本包括传教士理雅各的《中国经典》,而晚清名士辜鸿铭认为理雅各没有正确理解中国的典籍,因为“理雅各博士开始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他的文学训练还很不足,完全缺乏评判能力和文学感知力”(辜鸿铭,2017:2)。因此他开始自己动手翻译,并最终完成了《四书》中的三部,即《论语》《大学》和《中庸》。辜鸿铭是晚清学者中的少数派。辜鸿铭从小便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游学欧洲,前后获得十三个博士学位,可以流利地讲英语、法语、德语、拉丁文和希腊语等九门语言。他在经受了西方文化浸润多年以后开始深入学****中文和中国文化。而一旦开始深入学****辜鸿铭便对中国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便是辜鸿铭第一不同寻常之处:他是在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的;其次,在当时多数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失去信心,认为中国应该向西方学****各种知识与文化,认为只有西方的科学和文化可以拯救中国,而他依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怀有极大信心。辜鸿铭不仅十分看好中国文化,而且积极向世人宣传,他说:“我个人不相信在中国古老的秩序会过时,因为我知道中国文明和中国社会秩序是一个道德的文明和真正的社会秩序,它符合事物的本性,因此绝不会消亡。”(辜鸿铭,2017:282)这便是他的第二个不同寻常之处:他认为只有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可以使世界上包括列强在内的各国人民免受强权和不义的伤害(辜鸿铭,2009:9)。这种认识在当时可谓不合潮流,而在当今则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探究辜鸿铭的翻译方法,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二、辜鸿铭《中庸》英译的归化策略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翻译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这两种翻译方法后来被韦努蒂(LawrenceVenuti)总结为异化法(foreignizingmethod)和归化法(domesticatingmethod)(孙致礼,2001:32)。两种翻译方法各有特色,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具体使用哪种翻译方法,还是要看译者的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张锦兰,2004:36)。比如对于儒家经典的翻译,理雅各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中国文化,然后分享给一众传道士用来学****最终目的仍是为向中国人传教服务,于是使用了异化的策略;而辜鸿铭在研究了中国文化之后,坚定走上了宣扬中国文化的道路。他的目的是为了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于是在翻译中使用了归化策略。笔者以为,辜鸿铭的归化策略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力求统一的翻译风格,另一个是使用西方读者熟悉的概念。(一)翻译风格力求统一辜鸿铭力求统一的翻译风格可以给西方读者对于中国思想一种整体统一的认识。辜鸿铭认为道德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在英译《中庸》序中说:“中国文明是一个道德的、真正的文明。首先,它不仅公认这种道德责任感,将其作为社会秩序的根本基础,而且还把使人们完满地获得这种道德责任感作为唯一的目标。”(辜鸿铭2017:283)因此他在《中庸》译文中如“道”“仁”“君子”之类的核心术语前均加上“moral”。辜鸿铭把“道”译为morallaw,如“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译为:Themorallawisalawfro

辜鸿铭英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8888u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