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学落差的运动之美.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教学落差运动之美一、形动惠山寺余游数次,皆其门庭耳。……从石门而上,路窄险孤绝,无复游人,扪萝攀石,涉其巅际。太湖淼茫,三万六千顷在决眥,始知惠山之大全。——董其昌《容台别集》董其昌前游惠山心不动,原因在于仅仅是门庭之见罢了。唯此次之游,始知惠山之大全。何也?人在山之巅,水于眼之底,顿时山高水阔,江平山立,顿觉山川之浩渺,天地之无际。由此可见,由于观者观察角度不同,形象出现了不同连接,造成了不同落差,从而产生了不同心理需求。肖川曾经说:“差异是交往基础。”如果说教学也是一种交往,那么也需要落差。如果我们把教材放在学校****以为常工作中,放在每天例行公事上,放在千篇一律教学行为中,长此以往,容易使我们看不到落差。这样教出学生,只会把功课当成学****负担,把学****作为应付手段,把技能作为炫耀资本……他们忽略了理想与现实、教学与生活之间差距,这样学****也只能是,外物在动而心不动,或者是动而不大,不能产生最佳学****效果。教学意义,在于造成“形状”落差,水落而石出,大漠生孤烟……通过“形”落差,让这种意义凸显出来。二、势动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武《孙子兵法》落石之势离不开石头形状与高度,由此产生力量是“重力+速度”结果。气势是中国艺术审美要素,“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是对艺术自由状态高度赞誉。教学也如此,既要通过教学情形形成“势”,又要这个“势”有适当落差,如高山之巅乘势而下,顺利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总之,教学因形而成势,因势而生力。这也是一个审美过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那样,“游泳既已,神质悉移”。教学气势就是带着师生进入课堂落差,在濡染、浸润中,人随文走,情随意动;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当收则收,当放则放,使得思想与精神在教学中接受洗礼自由伸展。三、我动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方面来说,是因为河流随时在变化。但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也是在不断变化。李小龙在谈及自己学拳经历时说:“在我学艺之前,一拳对我只是一拳,一脚对我也只是一脚;在我学艺之后,一拳不再是一拳,一脚也不再是一脚;至今深悟一拳不过是一拳,一脚也不过是一脚罢了。”唐朝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谈到了书法家学书三个阶段:“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在教学上由于主体变化也能引起对象变化,一位教育前辈相对新教师,可能在同一节课中看到内容,比对方要多得多,这是由于他们不同教学经验所决定。教学之“我动”,既是一种主观上运动,也是一种客观上运动,它决定着与其他对象关系。例如笔者在刚开始教学之时,常常认为以自己专业技能,教学小学生已经是绰绰有余,学生之所以学不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领会教师意图。直到在一次公开课中,一位听课教师没有对我教学水平说什么,只是问我:“你有没有看到一位同学在听音乐作画时节奏感很好?又有没有发现他画与蒙德里安《树》有点相像?”听了这番话,我突然发现自己对学生一点都不了解,在学生身上有许多值得自己学****地方。于是在以后教学中我低下身子向学生请教,发现孩子有很多值得***学****地方。后来,在一次示范课中,又一位老师提醒我,仅仅表扬学生出色地方固然很重要,但是指

教学落差的运动之美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erterye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