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4年口语交际讨论教案.docx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3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4年口语交际讨论教案 】是由【waw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4年口语交际讨论教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4年口语交际讨论教案口语交际讨论教案1 教学目标 ,认识讨论的意义和作用。 ,学****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 重点 ,学****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 难点 ,认识讨论的意义和作用。 。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人,初识“讨论" 今天的口语交际主题是“讨论”。“讨论”这一形式我们并不陌生。生活中,大家经常会就某些问题与他人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学****时,同学间相互切磋,“讨论”更是从不缺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讨论让我们的知识、能力得到提升。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我们仍然是各自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讨论让我们互相取长补短,培养敏锐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这,就是讨论的意义。 设计意图 “讨论”无处不在,但学生对其认识却不一定到位,往往感觉不到“讨论”的存在。本环节引用中外名言,意在引发思考,引导认识讨论的作用和意义。 二、课文回顾,再识“讨论” ,从“讨论”场景的描写认识“讨论”。 预设:北山愚公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人都要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移山大计。他提出问题:“毕力平险,可乎?”一家人纷纷表示赞同。愚公妻子提出“且焉置土石”的疑问后,大家也是很快达成共识。这是《愚公移山》里的讨论场景。 设计意图 “讨论”是口语交际形式,与生活中一样,文学作品中的“讨论”场景也是丰富多彩。本环节将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紧密结合,提升对“讨论”的认识。拓宽视野。 2.《杞人优天》《河中石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三篇文章中都有对话描写,这些对话是否属于“讨论”形式?“讨论”与“争论”“辩论”的不同在哪里? 明确: 《杞人优天》中围绕“天地是否崩坠”问题,杞人与晓之者各持一端,引发“争论”。《河中石兽》中僧人、讲学家、老河兵围绕石兽落点展开“辩论”,老河兵实践出真知而技高一筹,果得石兽于上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以河中的鱼是否快乐为主题,庄子和惠施二人“辩论",两人都是个中高手,谁也说服不了谁。 “发言”“演讲”“讨论”“争论”“辩论”都是常见的口语交际形式,如何区分?从参与角度说,“发言”“演讲”都是单向表达,是“一言堂”;“辩论”是双向表达,双方从相反的方向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以压倒对方为胜,如辩论赛,如课文《两小儿辩日》。“讨论”尽管含有辩论的成分,却不同于辩论。“讨论”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以寻求共识或解决问题的口语交际形式,属多向表达或双向表达。“隆中对”讨论人数只有两人,那就是双向表达。“争论”以争胜为目的,虽也是多向表达或双向表达,但与“讨论”的有序性比较,还有一定差别。 小结:自古以来,讨论就是学****与研究的一种方式,孔夫子的侍坐言志,脍炙人口;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更是广为人知。这都是文学史,上的“讨论”经典。人物形象通过“讨论”而凸显,而深刻,魅力恒远。 设计意图 通过常见口语交际形式的区分,明确讨论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讨论原则的认识,并学以致用。 三、引入资源,探究原则 。 内容概要: 12月5日凌晨,上海火车站广场上一个仅穿了件夹克的男孩,独自跪在地上乞讨,旁边还有书包。经民警了解得知,由于男孩平时经常不写作业,多次接到老师的投诉,男孩爸爸气急攻心,告诉男孩如果不好好学****以后就只能到处乞讨,当天在上夜班时将孩子带出,想以此让他认识错误。(《只因未做完作业,10岁男孩凌晨被爸爸送到火车站“要饭”》。《新民晚报》2019-12-11第3版) 为此,《文汇报》刊登了一篇讨论文章,聚焦三个话题:一问,“出格”之举管教“熊孩子”真的有效吗?二问,“野蛮教育法”是否涉嫌违法?三向,焦虑转嫁,家长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啼笑皆非里,尽显父母被作业“逼疯"的焦虑》。《文汇报》2019-12-12第5版) ,对《新民晚报》报道的这一事件进行讨论。 。 《文汇报》讨论人员观点。 (1)相当一部分每天与孩子的作业斗智斗勇的中小学生家长理解让孩子在火车站体验乞讨的做法,甚至“激赏”。“以前娃没上小学之前我肯定要批评这个爸爸,现在娃上小学了,只想说‘理解万岁’。”还有家长直言,男孩爸爸做了“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2)置身事外的“吃瓜群众”指责家长教育孩子的行为过激。有人直言:“这个年龄的娃以教育为主,不做作业要耐心开导,而不是让他大冬天一个人去讨饭,这样伤自尊。”也有人担忧孩子的安全,斥责家长“心大”:“扔在火车站,要是找不到、被拐走了,家长怎么办?” (3)管教有效果:沪上一位80后家长坦言,她本人就采取过类似的办法,事实证明,真的有点用。“我的孩子曾经厌学,反复劝说仍然不听、不想去上课。于是我就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一起去检拾垃圾、卖废品。”让这位家长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两人辛劳大半天才挣了几块钱,孩子终于“感悟”,最后重回课堂。 (4)面对家里的“熊孩子”,支持采取一定“非常规”惩罚措施的家长大有人在。当然,有人也发出善意提醒,比如“孩子在新客站讨饭不安全,我都是带着孩子到南京路步行街讨饭的”“对付这种熊孩子不下猛药是不行的,但是给孩子多穿点,再暗中观察”。 (5)负面影响:沪上一位老师讲述了自己儿时的遭遇。因为惹母亲生气,她手里捧着一只碗被赶出家门。“我以为只有泪水填满了这只碗才能回家。30年过去了,我甚至忘记了为什么惹母亲生气,但被赶出家门的恐惧陪伴了我一生。” (6)教育专家均不赞同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采取过激做法。他们认为赶出家门、大吼大叫的“野蛮教育法”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是对儿童的伤害,其危险程度难以想象,这也是法律不能允许的行为。“孩子的发育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是呈螺旋形的。家长与其强行干预,不如耐心等待,顺其自然。” (《文汇报》2019-12-12第5版本报记者张鹏) 设计意图 对于讨论的原则要求,虽然教材有十二字概括,但学生往往缺少真切体验。本环节选用时下热点问题,采用“资源发现”学****策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然后从阅读中归纳讨论原则,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文汇报》观点对比、归纳“讨论原则”:紧扣议题,言无不尽,包容合作。 明确: 所谓“紧扣议题",就是在讨论时,要围绕着议题展开,有的放矢。比如,《愚公移山》中一家人围绕“移山”议题,重点突出,即使其后恩公妻子的“献疑”和智叟的嘲讽,也是紧扣中心。“盲无不尽”,就是每个讨论者都要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不能“潜水”旁观。所谓“包容合作”,是强调讨论问题时,要理性客观地发表意见,坦诚谦虚地对待不同看法,礼貌地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保证讨论在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行,体现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在上面这个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讨论者有网友,有家长,有学校校长和教育专家,参与人数广泛,体现了讨论的多向表达特征。大家都围绕孩子的教育这一议题,有观点,有亲身体验依据,更有理论支撑,见解多元,每个讨论者、参与者都积极发言,真正“知无不言,盲无不尽”,互相启发。全面体现了讨论的十二字原则。 。 为形成完整的文字讨论材料,请结合刚才的讨论思考:一个完整的讨论应该有哪些组***员?各自的职责有哪些? 组***员明确:讨论主持者,话题陈述者,活动参与者,过程记录者。 职责明确:主持者要注意引导,前后衔接巧妙;陈述者要选择要点,摘要汇报;参与者要坦诚友好、乐于倾听;记录者要把握重点及梗概,客观再现讨论过程。四种角色都要遵守话题,履行职责,体现素养,做到善于“倾听”,积极“表达”。 四、实践演练,感受规则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一现象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了热烈讨论。现在我们也组织一次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围绕“交通”“文明”“安全意识“国民素质"等展开讨论,观点明确,表述合理,语言精当。 总结,上一环节实践,归纳“讨论"规则,讨论结束后小组成员按照评分表互相评分,反思讨论效果。 “”主题讨论评分表 被评人:评价人: 评分项目优秀 (18—20分)良好 (14—17分)及格 (12—13分)不及格 (11分以下) 观点明确 要素全面 条理清晰 语言精当 态度自然 总评 主持人注意事项:确立主持人的管理力。在激励小组成员讨论,并把话题集中于相关议题上,主持人起着关键作用。小组讨论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参与者能够根据讨论指引互相交谈,而不是只与主持人交谈。主持人需要充分占有材料,熟悉议题或话题背景。主持人也需要了解小组成员基本情况,以便于在活动中调动小组成员的讨论热情,达成讨论目标。主持人应该是一个“友好”的领导者和倾听者。主持人必须能找出且捕捉住每个成员回答的主要观点,并且使前后意见连接起来,一步步引导其展开讨论。出现走题时,要不露声色地重提主题,使讨论回到主题上来;出现冷场时,要鼓励小组成员畅所欲言。主持人要有效掌握讨论的控制权,不断调整小组成员发言者的次数,力求每人发盲次数平均。 回归教材,对比分析,相机补充完善规则。 设计意图 用“中国式过马路”议题构建“情境一:探究”学****情境,调动学生执行任务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探究中明确讨论人员的构成以及各自分担的责任,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讨论过程中,初步明确讨论规则。本环节也可以采用教村“口语实践”第二题中的两个问题设计情境。 五、课堂小结,提升能力 讨论的过程是分析矛盾,认识、追求正确结论的过程是对复杂现象进行区别与分析的过程。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有意义的讨论具有对话性、交往性以及反思性,使人机智、使人成长。我们要养成积极讨论的好****惯,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努力成为成熟的思考者、发现者、学****者和对话者。 六、教材问题展示 (一)口语实践一 。 甲:我觉得应该放古代文化名人的塑像,比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司马迁等,这样才有中国味儿。 乙:你要把咱们学校变成国学馆是吧?就知道古代,古代,古代就好吗?照这么说,你干脆穿长袍来,上学得了。 丙:我也觉得不能只有古代文化名人的塑像。我们是现代中学生,要全面发展。我觉得托尔斯泰这样的外国作家,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的塑像都可以考虑。 丁:各位,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思路打开些?不要总盯着作家、思想家、科学家嘛,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塑像也应该在校园里占有重要的位置。 。 甲同学表现很好,提的意见也比较中肯:乙同学直接批评指责甲同学,语气生硬,表达情绪化,不知道尊重对方,不利于讨论的有效进行;丙同学礼貌地将话题引回到讨论的主题上,而且有观点,有理由,且委婉地指出了甲同学的不足;丁同学紧跟丙同学,强调了校园里应放一些其他类型的名人塑像,并强调要打开思路,表现积极。

2024年口语交际讨论教案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awa
  • 文件大小39 KB
  • 时间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