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苏教版必修1 】是由【泰山小桥流水】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苏教版必修1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西地平线上》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方法与过程目标: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诉诸文字。情感与价值目标 :体验和认同悲剧式美丽和英雄情感, 体验三次日落反映的不同精神内涵。教学重、难点一、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二、品味和评价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转向人文思想表现的语言艺术。三、分析文中引用典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通过三维互动、自主学****与合作学****相结合的方式,研****文本、探讨问题。教具准备:幻灯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进程:1:导入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意思是说天地之间的雄伟风景是很难说出来或诉诸文字的, 其实不然。古有唐代大诗人王维以一句极简练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概括了雄伟的大漠落日风光,那么现在又有一位作家, 他用他那极富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笔调,再次为我们阐释了一下天地间的大美—《西地平线上》的落日。2、作者介绍: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雕像》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3:字词辨正诳(kuáng)语 垭(yā)口勒勒(lè)车 攫(jué)来模(mó)糊 雾霭(?i )泥淖(nào) 混沌(hùndùn)蓦(mò)地 魁梧(Kuíwú)4: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先让学生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一段):总写落日印象;第二部分(第 2-22 段):分写三次落日;(1-5 :第一次落日;6-16:第二次落日; 17-22:第三次落日)第三部分(第 23段):结束全篇,照应开头。2)让学生找出首尾两段出现比较多的句子(即文章的文眼)①“世间有大美”②“雄伟的风景”3)完成表格,感受三次落日的不同特点。(先引用清代大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一句话“文似看山不喜平”,说明三次落日是不同的。)次数 地点 景象特征 手法 作者感受或联想颜色:春联的红,血红一 定西高原 形状:勒勒车轮美丽、柔和、富有生命 比喻、拟人、动静 惊呆了力结合(自然美)颜色:血红震撼了、掉下二罗布淖尔形状:一轮泪来荒原庄严、神圣、悲剧感对比衬托、先抑后扬罗曼·罗兰(悲剧美)颜色:热烈的红,炫目惊骇、卑微、三阿勒泰草的红;侧面描写平庸、感谢原形状:在云背后挥舞魔匈奴民族、杖成吉思汗壮美、奇妙、神秘(历史美)5:问题探讨(先让学生谈一下自己认为哪一次落日写得好,并说明理由:然后就具体问题教师提出疑惑,让学生讨论思考)1)两次写到《泰坦尼克号》音乐,为什么之前作者只感到“梦幻般的死亡感觉”,之后“突然掉下泪来”,感到“死亡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明确:《泰坦尼克号》演绎的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悲剧式的爱情故事,令人感伤又觉得非常悲壮。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因而只感到“死亡的感觉”。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即将消失,仍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让人肃然起敬。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2)罗曼?罗兰为什么对着太阳呼喊时热泪盈眶?课文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多夫的塑造? (补充一下有关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多夫的情况)补充:罗曼·罗兰 1866年生于克拉姆西。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罗马法国考古学校, 在欧洲优秀的思想文化熏陶下, 逐渐形成了热爱人类、热爱自由的人道主义思想。1893年后,罗曼·罗兰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索尔帮学校任教,在音乐评论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都有突出成就。1912年完成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斐声文坛,获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坚持人道主义,反对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反侵略的进步群众运动。虽然他思想比较复杂,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演变,但他始终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站在进步人类一边。巴黎光复后,他抱病参加纪念十月革命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庆典。此后不久即与世长辞。《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写了主人公追求音乐梦想的执着而伟大的一生。“约”这个形象正是罗曼·罗兰有一次看到太阳从海平面上喷薄而出时构思成功的,“约”有着和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是一个太阳式的英雄人物。同时他又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历经重重磨难而不被人理解,“约”在弥留之际这样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他身上既有日出的辉煌,又有日落的悲剧感。明确:因为焦躁不安半年一朝得到而激动,也为发现约翰 ?克利斯多夫与太阳的共同点而激动。约翰?克利斯多夫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经历了多重灾难,有着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形象说明)他产生于日出,却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作者用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得落日具有了英雄的感情。落日即将逝去,是为了再生!生生不息,是人间永恒不变的真理!3)作者在写了第三次落日后,为什么要提及匈奴和成吉思汗这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先补充讲一下匈奴外迁与成吉思汗西征的情况)补充材料: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蒙古族。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皇帝),统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明确:这些在西部土地上演绎的历史,因为日落一一再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民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经历的斗争。 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具有同样的精神:不屈、执着地追求,坚信生是永恒的,哪怕都要逝去。——这是一种英雄精神。作用:①更凸现了落日的雄伟壮阔;②增加了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4)作者在观赏第三次落日时,为什么会感到自己是多么卑微和平庸?明确:作者在观看日落时联想到了: 匈奴铁骑早晨或黄昏时向西地平线绝尘而去;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横扫欧洲。 这两者都给人一种雄壮、阔大的感觉。在这种独特的时空感受中,落日的背影显得分外壮美,历史的幻象和现实景象的辉映使作者感受到了一种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丰厚的美学蕴涵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6:总结三次落日三次落日描写:第一次:表现了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第二次: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 庄严,肃穆,神圣,是一种悲剧美;第三次: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美、厚重之美。7:谈一谈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曾否像作者一样被自然深深地感动过呢?(生1、2、3)8:课文总结席勒说:“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作者对落日的描写中引进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大美”之本质面目的还原。美丽的事物永远都是存在的,缺少的只是一双善于发现美丽的眼睛。其实,我们可能每天都跟美丽擦肩而过。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体悟自然和生活赋予我们人类的种种美好。愿所有的人每天都能感受到身边的最美。

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苏教版必修1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