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学科前沿报告.pdf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2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7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比较文学学科前沿报告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比较文学学科前沿报告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比较文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欧洲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在创立之初,具有鲜明的思想内涵。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知识分子痛感民族国家的绝对前提妨碍了文化一体性和文化交流的进程,是催生战争与暴力的土壤,因此,一部分知识分子试图用比较文学的方式去消解这种以国家为绝对化前提的思维定势。这也正是所谓“影响研究”为什么会成为比较文学的最初形态的原因。“影响研究”在欧洲引发的实际效果,是把近代以后被划为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通过揭示其影响传播的过程联结起来,这种联结虽然不能造成现实当中的一体感,也没有在后来成为跨越国族思维的真正动力,但是毕竟,比较文学:..也暗含了更为多样的潜在发展前景。比较文学在我国成为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属于新兴学科,它直接受到欧美比较文学的影响,但是比较文学现象在中国并不是新事物。历史上,境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就包含了文学的平行比较和影响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比较文学正在形成独有的特色。在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巴黎年会上,国际比较文学泰斗、法国学者艾琼伯教授曾以锐利的眼光洞察到中国比较文学正在走向世界,如果说以文学之间的影响研究为中心的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成就在法国,以平行研究为中心的第二阶段主要成就在美国,那么,以东方和西方跨文化研究为中心的第三阶段,其主要成就很可能就在中国。中国比较文学将清理世界文学的发展线索,弥补由于对东方文学研究不足而造成的整个文学“岩系”的断层,在世界比较文学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学科:..是由老一代先驱者奠定基础,并且辛勤培植起来的。建院之初,一批文坛名宿如钱钟书、冯至、李健吾、卞之琳和戈宝权等,挥洒译翰,撷英采华,奉献了大量经典之作。新时期以来,又一批莘莘学子如钱中文、袁可嘉、吴元迈、柳鸣九等,评骘百家,吐故纳新,我院的比较文学又臻至一个崭新的水平。我们作为后续梯队,肩负着祖武前贤、与时俱进的历史使命。年,经过多次协商,文学所比较文学研究室与外国文学所理论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决定横向联合,由周发祥和郭宏安携手出任主任,成立非实体性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心,积极推动院内外的学术交流。2003年9月28日经院务会议批准,比较文学学科被确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院科研局为比较文学学科拨付资助,给予大力支持。目前,比较文学学科从事着相当广泛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国际上的一些学术活动发起人也都希望与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学科合作推动学术研究项目,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综合性:..提出由本室牵头组织以“亚洲想象”为题的学术讨论会;美国达慕名思大学希望合作从事华美文学研究;日本几个学术基金会也希望组织关于中日对话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目前已经举办的活动中,在知识界和思想界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如在孙歌带领下,本室几位骨干学者筹划的“中日知识共同体对话”活动,在连续六年的讨论中把中日之间历史和现状问题的认识从许多学科领域推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这个活动在中国和日本都引起了广泛关注,日本三大重要传媒都进行了报道。国际交流基金破例连续六年支持了这个项目。本院王洛林副院长也曾出席第五次讨论会并给予高度的肯定。作为一门对于知识性要求很强的学科,比较文学要求研究者具有多语种的修养,以及对于不同文化的深度理解能力。这使得它具有很大的难度。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的主要发起者之一的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学科,人员集中、语种齐全,能够独立主持和承担较大的科研项目。比较文学学科一直致力于:..研究特点具有知识的跨学科特征、知识的思想性特征以及知识的社会性特征。比较文学学科科研队伍现职研究人员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这些人员精通英语、日语、俄语、法语等语种,经过不断积累,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研究范畴,包括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文学人类学研究、欧美日俄的汉学研究、中外文学交流史、东亚思想史研究、北美的文化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基于文学或文化,充分体现了比较文学跨学科、跨文化的性质。本学科关注学术的前沿动态,侧重重大的学术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将比较文学的跨学科学术实践从个体行为发展成一种学科机制。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具有特定的优势:它至少横跨两种文化的视野,使它有可能以同样的思路打通两种或更多学科的问题。当直观的拼盘式比较方法失掉有效性,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世界文学和总体文学:..的时候,在它的边缘地带很容易出现跨学科的尝试。西方学界已经在这个边缘地带出现了有影响的知识分子;而中国的比较文学界并没有相应的成就。在国际性对话中,中国的比较文学界缺乏挑战性,在很大程度上起因于这个学科没有发挥它的优势,反倒把自己更多禁锢在狭隘的“文学”学科意识中,止于直观地处理拼盘式的知识。孙歌认为,这个问题暗含了一个矛盾:当比较文学的学科包含了跨学科探索并使它正当化的时候,这是否有可能削弱它作为一个学科的凝聚力?然而这正是比较文学这个学科的悖论性格:这个学科只有具备跨学科的能量,它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比较”作为任何学科都可以采用的方法,并不足以构成比较文学学科的内在根据,这一点是学界公认的基本事实。从国际上的学术实践看,各个学科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正在模糊学科边界,学科相对性的具体困境正在变成紧迫的课题。在现有学科体制之内,尝试把经典的跨文化视角转化为正当的跨学:..代知识生产的学科相对化并没有取消各个学科的专业性。相反,跨学科的尝试激活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把静止的知识分类和处理知识的单一方式推向了人类精神活动的更高层次。使得那些在单一学科框架内被绝对化的知识在更复杂的框架中被重新认识,也使得那些依靠单一学科框架才能保持垄断优势的伪知识被质疑和推敲。因此,真正的学科专业化并不惧怕跨学科,而真正的跨学科也并不意味着放下自己的本行取代别人的工作。在当今知识体系日益庞大的状况下,评价机制通常难以和飞速发展的知识状况同步更新,这更为探索性的学术实践带来难度。似是而非的“跨学科”与超越学科限制的原创性研究,需要加以谨慎的区分;而原有学科体制在各种意义的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中是否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则是整个学术界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的意图就是在比较文学这样一个精神生产领域内,探讨非直观的“学科开放”问题。:..究观念与范式的革新。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的乐黛云教授认为,文学人类学研究改变了原有的学科格局和文论体系,它将代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一个方向。文学人类学研究在我国新时期以来已有近20年的发展,其对文学研究观念与范式革新的积极促进作用正在日益显现。但是,对于中国新兴的文学人类学流派,迄今还没有全面系统的理论总结性论述。叶舒宪主持的“文学人类学课题”,从文学与人类学两大学科的相关与互动着眼,首次系统地专门研讨文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关系的理论专题。为从整体上把握文学人类学的发展概况,他先后到英、美、加、澳的各大图书馆收集到大量英文新资料,走访了美国的希利斯·米勒、哈罗得·布鲁姆,英国的特里·伊格尔顿、王思福等着名的文学理论家和人类学家,课题资料准备工作历时十余年。课题的提出和完成对于文学研究如何解决“学科危机”,如何适应知识全球化的需求而展开自身的知识创新,具有及时:..对于方兴未艾的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潮流具有承前启后的理论指导意义。课题把握住人类学与知识全球化、后现代认识论的关系,从人类学与文学的相互作用这个新角度着眼,透析出文学创作观念变革与文学研究的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动力。在文学创作方面,梳理了“文化他者”的发现如何激发出“人类学想象”,体现在从超现实主义到魔幻现实主义的整个世纪文学发展之中;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梳理出西方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五大方法流派,逐一加以辨析;以及“文化”概念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再整合作用;并对其代表人物弗莱的理论遗产进行全面剖析;对人类学知识与文学研究的最佳结合点——神话学做了点面结合的示范性阐说;结合神话学传播中国的过程,论述和总结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中国本土化实践经验,特别是“三重证据法”的提出,为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和研究的拓展提供了前瞻性的见解。此课题的学术价值至少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尝试借鉴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和方:..在国学的传统考据方法之上经过改造融合,创立一种跨文化视野的、运用多重求证工具的文化阐释方法,并在对本土经典的现代再阐释方面发挥特有的效力。其二,从人类文学经验整合与世界性公民培养方面,针对形形色色的“文学死亡论”,“后文学时代论”,提出对文学的人类学价值的重估问题。对20世纪后期日益明显的重要学术趋势——从学科界限分明的文学研究发展为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做出学理性阐释。从知识全球化的大背景上说明,文化研究是适应知识重新整合的时代需求的必然现象。文学非但没有因为文化视野的引入而淹没,反而承担起率先打破国族界限,培育世界公民的人类学使命。这对于解决长期困扰学界的争议,以及回应各种文学危机论包括比较文学学科危机论,有直接的理论释疑作用。其三,课题引用和参考的近百种西文和日文文献中绝大部分没有中译本,其中不少都是首次引入汉语学术界的。这对于沟通中外学术思想,让我国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同国际学术潮流对话与接轨,提升中国人:..经过同道们的多年努力,在20世纪90年代的国内形成为“文学人类学研究”一派。其主要学术成果体现在两套丛书中:一套是“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已出版8种:《〈楚辞〉的文化破译》,1991;《〈诗经〉的文化阐释》,1994;《〈老子〉的文化解读》,1994;《〈庄子〉的文化解析》,1997;《〈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1996;《〈史记〉的文化发掘》,1998;《〈中庸〉的文化阐释》,1998;《〈山海经〉的文化寻踪》,2003。计划中的还有《尚书》、《论语》、《左传》等先秦经典的文化解读。这套书以锐意创新的角度重新解说中国上古最重要的典籍,凸显文化人类学视野对于文本研究的***效力,在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引用率相当可观,还引发了一些学术讨论和争鸣。目前已发表的相关评论和书评达60余篇。另一套是“文学人类学论丛”,已出版7种:《性别诗学》,1999;《文学与治疗》,1999;《英雄之死与美人迟暮》,2000;《神话与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的比较研究》,2001;《神话何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2002;《神力的语词:〈圣经〉与文学研究续篇》,2003。这套丛书开拓了性别学、比较神话学、精神生态与心理医学等多种维度的文学研究,体现了文化视野对原有学科知识的整合效果。这一课题从史论结合、中外结合的角度梳理文学与人类学的关系,为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提出具有知识创新意义的理论方案和操作策略,相信对这一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将发挥指导和借鉴作用。第三,对比较文学“思想化”的论争与思考。区别于西方传统的比较文学,现在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比较文学界都出现了强有力的“思想化”趋势。由于这个学科在创始时期所具有的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倾向在后来日益烦琐的技术化研究中被淹没,后冷战时期已经有一些西方学者意识到强化比较文学的思想性是拯救这个学科的关键。美国的赛依德、斯皮瓦克都代表了比较文学学者在这方面的探索。事实上,比较文学思:..他们反对第一世界霸权的声音正在与第一世界批判知识分子形成呼应关系,一个由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社会学和人类学以及历史学和思想史领域组成的学术网络正在构成对国际学术界的冲击。本室注意到这些状况,在近年鼓励学者向知识思想化的方向发展,为与国际同类学科中的先进潮流接轨做好知识上和人员上的准备。目前,这些研究已经获得了初步成效,不止一位学者的着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具备了对话的基础。孙歌在日本的讲学和研究,在国内外都引起相当大的反响。她对“跨文化知识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组织讨论了“知识共同体”这样一个富有争议的名称,获得了对于跨文化知识状况的基本困境与可能性的体验和认识。跨文化的“知识共同体”提供的不是两种或者更多文化的知识人的对话空间,而是使这些知识人得到重新塑造的空间。在知识共同体这个充满文化差异的空间里,文化自足性将要受到怀疑,文化归属意识将被重新打造。那些在单一文化语境里无法呈:..那些在两种文化代言人的对峙中不会得到揭示的问题,才是知识共同体要处理的问题。而只有通过这样的处理,才能达到对于跨文化格局的真实理解和这个格局的初步实现。贺照田关于学术史与思想史的探讨,在大陆与港台学术界也是好评如潮。面对文学研究领域诸多学者转向思想史研究这样一种越来越受瞩目的现象,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相当一部分学者,他们所以转向,并不是认为文学研究领域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他们的课题了;而是相反,他们之所以转向,其内在驱动力恰恰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把握和思考文学课题。”在当代文学的讨论中,一方面是对坚持文学性行为的反复称颂;另一方面,由于对该如何讨论文学性问题本身缺少思考,对文学性的勾描便只能是大而化之的,先是被界定为和政治划清界限的抵御意识,后被界定为抵抗市场的姿态和立场。此种评价逻辑的通行和它本身的无启发性,清楚显露了不能进一步找到有效考察审视文学性本身的途径,对文学史研究、文学批评:..研究者转向思想史研究决不是一般的知识考虑,而是和他们对现有文学史研究弱点的认识有关,和如何努力才能有效克服这些弱点的初步思考结论有关。他们转向的目的正是试图为进一步思考和审视文学性本身做准备。在他们的思考中,文学性的获得既非和政治、经济、宗教、思潮、知识逻辑相统一的结果,也非与它们有意识对抗的结果,而是在于作品是否细腻而准确有力地呈现出了人们感受世界的特别性和复杂性,并在此种对感受世界所存问题的显示中,揭出疗治此伤害的富启发性的路径。所以,思想史转向只是其表象,骨子里则是为更复杂、有效思考文学问题进行有意识的“曲线救国”。但也正因为这种文学关心,使得他们在把思想观念史作为切入时代人们感受世界的途径时,也揭示了不少传统思想观念史研究所忽略掉的,但对准确把握一时代思想和观念的历史实必不可少的历史因素和审视视角。而这,正是许多文学研究者的思想史研究所以备受学界关注和肯定的关键性:..第四,关注国外汉学进展,促进中外文学与文化交流。比较文学有一些邻近或者交叉的学科,“国外汉学”即是其中之一。近一二十年来,国内出现了持续升温的“汉学热”,引起了比较文学界的密切关注。周发祥条分缕析地辨明了国际汉学与比较文学在学科性质、学术内涵和研究宗旨上的异同之点,有力地推动了比较文学研究。简言之,两者虽然分立门户,但其间也存在着渗透、交叉、叠合等关系。我们认为,辨明两者在学科上的异同之处固然十分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应该辨明比较文学如何借鉴和利用国外汉学,而且只有明辨于此,两者的异同之处才能够看得更清晰、更深入些。汉学家持久的译介、注释、品评、研考,展示了沟通并认同一种异质文化与文学的艰难。而对于我们这些比较文学学者来说,其艰苦历程、其得失成败,便弥足珍贵。作为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自然以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比较为重心,而国外汉学在专:..因此它所提供的借鉴是多方面的:其一,梳理中外文学交流史;其二,向国外译介中国文学;其三,不断更新文学研究方法;其四,积极开展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上是两种学科关系的一个方面。反过来,我们也应该看到,反馈国外汉学也要借鉴比较文学。目前汉学热呈现着诱人的景象:学者们钩故实,辨轨迹,品学人,评名着,述创见,说方法,天空海阔,无所不能。但事实证明,无论哪种研究,如果采用比较的视角与方法,当会使反馈工作做得更好些。因此可以说,比较文学与国外汉学各有所长,应该互相借鉴、互相利用。青乔对《卞之琳译文集》的编辑和整理;陶庆梅与他人合作翻译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以中西文化碰撞为背景的中国当代小剧场运动的研究;程玉梅完成的《中诗英译:理论与实践》,所翻译的西方汉学家的一些论文,都是中西文学交流与借鉴的体现。现代中国文学和日本的关系,与其和欧美的关系具有差异性。董炳月的研究揭示了这种差异性产生的根源。一方面与近代中日两:..同时取决于中国留日作家群体在中国新文学发生过程中承担的功能。留日作家群对日本的描述及其对日本影响的接受,确认了他们在近代中日文学关系中的“媒介”身份。一方面,他们描绘日本社会的生活形态,将感性的日本呈现给中国读者。同时,他们也把来自日本的影响转化为文化精神溶入世纪初的中国文学。留日作家的“媒介”性质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是主动的同时也是被动的。他们叙述着日本,同时也被日本人叙述。保持这种密切关系的中日现代文学,最适合于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来把握。或者说,这种国别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本身,证明着比较文学学科成立的必然性。在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受到个别的、伴随着狭隘的学术观念的怀疑的时候,中日现代文学的这种关系在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层面上也具有启示意义。而且,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历史背景决定着留日作家的“文学”具有“非文学”的性质。始自1896年的留日学生派遣作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副产品之一,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两国间延续了两千年的主从关系、师生关系的倒转。国民身份的确立使中日两国作家之间保持着对立的姿态。不过,这种对立仅仅是事物的一个层面,在更深的层面上,中日两国作家暗示出相似甚至相同的逻辑形式——那就是“作家”身份被“国民”身份压倒,将文学工具化、使文学承担政治意识形态功能。于是作家们直接进入历史,文学亦随之被高度历史化。中日两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特质,一方面在于它的关联性,一方面在于它是作为文学关系之外的历史关系存在的。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作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天然性”,还在于它是清理历史、清理思想史的一种材料。在这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里,本室退休几位先生也是老有所为。刚刚于今年六月退休的程广林翻译了《竹内实文集》,在今年全部出版;李聃在中·俄汉学研究和交流方面整理了大量资料;陈圣生依然译笔不辍,从英国小说到西方诗论多有建树。第五,提出比较文学研究的第四种模式。:..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都与当时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密切相关。所谓的影响研究发端于民族国家在欧洲得到确立的时期,其背后的推动力就是现代民族主义。这种模式是比较研究的经典性课题。第二个阶段叫平行研究,是冷战时期的主导性研究模式。这个时期的文学研究最忌讳政治、经济或意识形态等“外在因素”的干扰,所以比较文学致力于不同文学的“内在价值”的比较。继之而起的新模式没有一个公认的名称,但是和所谓的后殖民批评有着明显的关系,甚至可以把后殖民批评称为比较研究的第三种模式。这种模式从后结构理论吸取了“话语”、“权力”等概念,致力于清算伴随着资本主义扩张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尤其是其文化方面的问题。陈燕谷以相当充分的理由提出了比较研究的第四种模式,也就是“新帝国治下的比较研究”。后殖民批评的假设前提是正式的帝国/殖民主义时代已然成为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点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厉的谴责莫过于“帝国主义”了。这种共识是后殖民批评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先决条件,当“帝国”去而复返,上述先决条件不复存在,自然意味着后殖民批评不再具有不证自明的有效性。今天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比较研究必须在新帝国条件下重新界定自己的任务和方向。新帝国的发明权属于美国,其名称有时候叫“新罗马帝国”,有时候叫“美国治下的和平”,但都不能很好地反映它真正的性质。新帝国果断地使用“正确”与“错误”的语言,坚信自己掌握着“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都是正确的正义原则”,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条件下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但在任何地区任何时候都不存在不同的道德。为了实现目标,新帝国有权力单方面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有权力强迫每一个国家承担起它们的“主权责任”。新帝国背后的哲学思想是承认真理、道德和价值的多样性是一种致命的虚无主义,而且对虚无主义有一种类似或冒充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恐惧和憎恶。帝:..尽管真理是要与利益相结合的,但它仍然表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思想性,而这种品格与冷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大相径庭。所有这些都是很新鲜的东西,很耐人寻味。各种非帝国文明该何去何从,这应当成为比较研究的正业。另一方面,“新帝国文明”毕竟是一种很奇特的东西。一般地说,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当它处于正常运转状态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式主义文明,或者至少容易让人相信它的形式主义是主导的方面。这个文明通常宁愿将其暴力的性质深深地掩藏起来,让暴力披上一层委婉化的外衣。它的实质性内涵往往是在发生严重冲突或危机的时候才显露出来,而且由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甚至在这样的时候也主要是在所谓的后发国家以某种怪诞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今天的形势似乎并没有让人感觉到那样的严重性。这里也是比较研究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第六,编辑多种刊物,推动比较文学发展。比较学科曾编辑过《文学研究动态》和《中:..前,本室拥有四本学术杂志。其一为本室与外文所、西安外国语学院共同创办的《人文新视野》,已经出版两期《诗学新探》和《社会·艺术·对话》,第三期即将付梓。周发祥、叶舒宪为主编,程玉梅为编务;其二为“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合办的译研并重的刊物,第一期已基本完成;其他两个具有相当社会影响力的综合性学术思想杂志分别为陈燕谷主编的《视界》和贺照田主编的《学术思想评论》。陶庆梅为《视界》的编辑之一。《视界》联合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研究的中坚力量,具有鲜明的文化研究特色,不断推出当代东西方大众消费社会共有的基本热点问题,也不断深化对亚洲本土意识的反思;《学术思想评论》作为深度反思的专业性杂志,一直致力于开掘中外学术的有效资源,在多学科视野里追究知识生产的真实问题,具有极强的探索性。这两份完全依靠社会资金支持的杂志,不仅得到国内各个学科具有影响里的学者的认可,而且已经在国际学界产生了影响,国外一些知:..主编本人的研究也在国外受到关注。基于以上学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本学科在学科发展中的成绩及其在学科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本室对比较文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建设有以下设想:第一,坚持学科发展总体目标与定位,确保在责任期内高水平地完成研究课题。比较文学学科的总体目标是,以国际性视野统领知识生产的各个环节,在相对开放的学术氛围中强化文学研究作为思维方式的特质,通过多样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手段,探讨文学思维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上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从而使比较文学研究更直接地介入当代世界的重大思想和文化课题,并为当代学术提供具有文化公共性的学术资源。比较文学学科的学科发展定位为对文学研究的探索和深化。跨文化的国际性视野有助于揭示在国别框架中被遮蔽的问题,多样性的课题和跨学科的尝试有助于克服文学研究就事论事的直观性弱点,建立高度结合理论想象力和现实判断力的工作范式,提倡严谨:..比较文学具有跨学科对话能力,但是同时又不会因为跨学科研究而失掉自己的文学思维特性。因此,我们应该推进文学研究在整个学术格局中的创造性功能,保证在责任期内高水平地完成研究课题。第二,把握主要研究方向,继续拓展研究领域。比较文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是包括国际跨文化重大课题研究和国外汉学和相关的翻译比较研究。本学科将致力于强调中国特色的文化立场,从文学的角度参与和推进关于全球化格局问题、亚洲想象问题、大众消费社会文化机制问题等等方面的深度研究,特别是加强这一方面的资料整合工作。本学科将继续推动中·英、中·日比较文学的研究和与其相关的国外汉学研究。第三,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学术基础建设和科研手段现代化建设比较文学学科在科研队伍建设方面将继续采用虚实结合的策略,最大限度地确保学术水准。具体而言,在充分调动研究室成员的个人兴趣、确保个人研究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界邀请有创造性和有影响力的学者作为本学科的客座研究员,建立相对固定的高质量对话和研究网络。同时,和国内外有关单位逐步建立比较确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各种学术讨论会或者合作项目,促进学术交流,提高研究质量。拟于年,每年邀请国内着名学者,分别召开“亚洲研究与中国问题”、“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清理全球化的基本问题”、“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现代性问题”等专题研讨会。并且拟将比较文学学科的青年学者送往国外相关学术领域进修。在具备了电脑设备等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比较文学学科将逐步建立基本学术资料信息数据库,将迄今为止由个人保存和搜集的资料逐渐数据化,系统化,并形成与比较文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相呼应的积累。同时,与国内外学术集体和个人建立更为经常性的联络网,在信息资料的交换方面以及学会素活动的设计方面,强化现代化的沟通渠道。总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在对中国文:..上,进行中外文学的比较研究,探讨文学发展的普遍规律,深化人们对于文学的总体认识,并向比较文化的方向拓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对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文学和文化事业,扩大改革开放,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比较文学学科将一如既往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比较文学学科前沿报告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青山代下
  • 文件大小1.50 MB
  • 时间2024-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