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突触后受体的调控机制.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突触后受体的调控机制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突触后受体的调控机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38突触后受体的调控机制第一部分突触后受体亚单位的磷酸化修饰 2第二部分蛋白激酶和磷酸酶的作用 4第三部分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可塑性调节 7第四部分长期电生理变化的分子机制 10第五部分异二聚体受体调控的异源化 13第六部分细胞骨架的相互作用和稳定性 15第七部分小分子配体的异位调节 17第八部分神经递质再摄取的影响 193/38第一部分突触后受体亚单位的磷酸化修饰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突触后受体亚单位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TK),包括经典蛋白激酶A(PKA)和蛋白激酶C(PKC),通过磷酸化位于突触后受体亚单位胞内区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发挥重要作用。,例如AMPA受体,而PKC介导的磷酸化可抑制受体活性,例如NMDA受体。、配体亲和力和下游信号通路激活。主题名称:突触后受体亚单位的酪氨酸激酶(TK)介导磷酸化突触后受体的亚单位磷酸化修饰突触后受体的亚单位磷酸化修饰是一种重要的调控机制,它通过改变受体功能来影响神经元信号转导。激酶介导的磷酸化激酶介导的磷酸化是受体亚单位磷酸化修饰的主要机制之一。激酶在受体激活后被募集到突触后膜,并催化受体亚基上的特定丝氨酸、苏氨酸或酪氨酸残基进行磷酸化。例如,在NMDA受体中,蛋白激酶A(PKA)和钙/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II(CaMKII)可分别磷酸化NR1和NR2亚单位。PKA介导的磷酸化增强NMDA受体的胞质功能,而CaMKII介导的磷酸化促进受体的胞外功能。磷酸酶介导的去磷酸化磷酸酶是一种催化受体亚单位去磷酸化的酶。它们与激酶协同作用,调节受体磷酸化状态的动态平衡。4/38例如,蛋白磷酸酶1(PP1)和蛋白磷酸酶2B(calcineurin)可分别去磷酸化NMDA受体的NR1和NR2亚单位。PP1介导的去磷酸化抑制NMDA受体的胞质功能,而钙调神经磷酸酶介导的去磷酸化抑制受体的胞外功能。磷酸化修饰的效应受体亚单位磷酸化修饰对突触后受体功能产生多种影响,包括:*改变受体亲和力:磷酸化可以通过改变受体与配体的亲和力来调控其活性。例如,PKA介导的AMPA受体GluR1亚基磷酸化增加受体对谷氨酸的亲和力。*改变受体开放概率:磷酸化还可以影响受体开放的概率。例如,CaMKII介导的NMDA受体NR2亚基磷酸化增加受体的开放概率。*调节受体定位:磷酸化修饰还可能通过调节受体定位来影响突触可塑性。例如,PKA介导的AMPA受体GluR1亚基磷酸化促进受体从胞内池迁移到突触后膜。*影响受体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磷酸化修饰可以影响受体与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类型和强度。例如,CaMKII介导的NMDA受体NR1亚基磷酸化增强受体与PSD-95蛋白的结合。神经可塑性中的作用突触后受体亚单位的磷酸化修饰在神经可塑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节受体功能,磷酸化修饰可以调控突触的强度和可变性,从而影响学****记忆和行为。例如,LTP(长期增强)是突触加强的一种形式,涉及NMDA受体磷4/38酸化修饰。PKA和CaMKII介导的NMDA受体亚单位磷酸化促进AMPA受体的插入,增加突触强度。相反,LTD(长期抑制)是突触减弱的一种形式,涉及PP1和钙调神经磷酸酶介导的NMDA受体亚单位去磷酸化。这会导致AMPA受体的移除,降低突触强度。结论突触后受体亚单位的磷酸化修饰是神经元信号转导和突触可塑性调节的复杂而重要的机制。它通过改变受体功能对突触强度、可变性和神经可塑性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突触后受体的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酪氨酸激酶和组氨酸激酶,它们靶向不同的受体亚基上的特定氨基酸残基。、G蛋白偶联受体、离子通道和代谢酶等多种信号分子的调控。,可逆转蛋白激酶的作用。,它们靶向不同的磷酸化的氨基酸残基。、细胞因子和激素等多种信号分子的调控,反过来又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可塑性和疾病易感性。蛋白激酶和磷酸酶的作用5/38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一类将磷酸基团转移到靶蛋白上的酶。它们在突触后受体的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磷酸化的激活效应:蛋白激酶的磷酸化激活可以增加受体的配体亲和力、激动剂效应或参与下游信号传导途径。*磷酸化的抑制效应:蛋白激酶的磷酸化抑制可以降低受体的配体亲和力、激动剂效应或阻断下游信号传导途径。激酶特异性、定位和信号传导通路的选择性使它们能够精确地调控受体的活性。磷酸酶磷酸酶是一类从靶蛋白上移除磷酸基团的酶。它们在与蛋白激酶相反的方向上调节突触后受体。*去磷酸化的激活效应:磷酸酶的去磷酸化激活可以降低受体的配体亲和力、抑制激动剂效应或参与下游信号传导途径。*去磷酸化的抑制效应:磷酸酶的去磷酸化抑制可以增加受体的配体亲和力、增强激动剂效应或激活下游信号传导途径。磷酸酶特异性和定位也允许它们精确地调控受体的活性。蛋白激酶和磷酸酶协同作用蛋白激酶和磷酸酶协同作用,以精确控制突触后受体的活性。*动态平衡:蛋白激酶和磷酸酶之间存在持续的动态平衡,以维持受体的适宜磷酸化状态。*双向调控:同一受体的不同部位可以被不同的激酶和磷酸酶靶向,6/38这允许双向调控。*信号特异性:特定的受体亚型和通路可以由特定的激酶磷酸酶组合靶向,导致信号特异性调控。这种协同作用允许突触后受体根据神经元活动和环境线索做出灵活和动态的反应。参与调控的特定激酶和磷酸酶涉及突触后受体调控的特定激酶和磷酸酶包括:激酶:*蛋白激酶A(PKA)*蛋白激酶C(PKC)*Ca2+/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II(CaMKII)*Src家族激酶(SFK)磷酸酶:*蛋白磷酸酶1(PP1)*蛋白磷酸酶2A(PP2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这些激酶和磷酸酶的失调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精神疾病。结论蛋白激酶和磷酸酶在突触后受体调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协同作用和信号特异性允许精确控制受体活性,从而调节神经元功能和行为。理解这些调控机制对于开发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疗法至8/38关重要。。,从而影响神经元兴奋性。、糖基化和棕榈酰化等翻译后修饰可以改变通道的电生理特性。。,从而增加突触信号的幅度。,包括电压门控、配体门控和机械门控。,不同亚基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离子选择性和通透性。、亚细胞定位和相互作用。、翻译、蛋白降解和亚细胞运输等多个水平进行。。,而抑制可导致通道移除。。,调节其功能和局域化。、离子选择性和突触定位。9/、亚细胞定位和与通道的相互作用。、运输和再循环。。、蛋白激酶和内吞小泡途径蛋白共同调节通道内吞循环。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可塑性调节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可塑性调节是指突触后受体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功能性改变的能力,导致其离子通道开放概率的持久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由神经元活动、配体结合或翻译后修饰引起。神经元活动依赖性可塑性调节*长时程增强(LTP):高度频率或突发的突触活动可以诱导LTP,导致AMPA型谷氨酸受体(AMPAR)通透性的持久增加。LTP涉及NMDA型谷氨酸受体(NMDAR)依赖性的钙离子内流,随后激活钙调神经磷酸酶(CaMKII)和其他信号级联,导致AMPAR的插入或磷酸化。*长时程抑制(LTD):低频率的突触活动可以诱导LTD,导致AMPAR通透性的持久降低。LTD涉及代谢性谷氨酸受体(mGluR)依赖性的钙离子内流,随后激活蛋白质激酶A(PKA)和其他信号级联,导致AMPAR的移除或去磷酸化。*突触缩放:慢性突触活动的变化可以导致突触缩放,这是一种全网络的离子通道通透性调节形式。当总的突触活动增加时,所有突触的AMPAR通透性都会降低;当总的突触活动减少时,所有突触的AMPAR通透性都会增加。这种调节涉及mGluR的激活和蛋白质合成。9/38配体结合依赖性可塑性调节*组***受体调节:组***受体的激活可以增加AMPAR和NMDAR的通透性,增强突触可兴奋性。这种调节涉及环磷酸腺苷(cAMP)和PKA的激活。*胆碱能调节:胆碱能受体的激活可以增加AMPAR和NMDAR的通透性,增强突触可兴奋性。这种调节涉及磷脂酰肌醇第二信使系统和蛋白激酶C(PKC)的激活。*GABA调节:GABA受体的激活可以减少AMPAR和NMDAR的通透性,抑制突触可兴奋性。这种调节涉及***离子内流和GABA修饰蛋白的激活。翻译后修饰依赖性可塑性调节*磷酸化:AMPAR和NMDAR的磷酸化可以改变它们的离子通道通透性。磷酸化可以由CaMKII、PKA和其他激酶介导。*泛素化:AMPAR的泛素化可以靶向其降解,导致离子通道通透性降低。泛素化由神经元蛋白质泛素连接酶(Nedd4)介导。*亚单位交换:AMPAR和NMDAR复合物由不同的亚单位组成,这些亚单位的交换可以影响离子通道通透性。亚单位交换可以通过剪接或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介导。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可塑性调节是神经元适应变化环境的关键机制。它允许神经元根据过去的活动和配体暴露情况调整其突触强度,从而实现学****记忆和突触可塑性。11/。,包括长期增强(LTP)和长期抑制(LTD)。、记忆、认知和行为等神经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突触可塑性中发挥关键作用。,允许钙离子流入神经元,导致一系列下游信号级联反应。,从而调节突触可塑性。,在突触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突触可塑性的关键机制。,影响其在突触膜上的分布。(GPCRs)是跨膜受体,与G蛋白偶联,调节下游信号通路。(PLC),产生肌醇三磷酸(IP3)和二酰甘油(DAG),调控钙离子释放和蛋白激酶C(PKC)活性。,调节突触传递效率。(RTKs)是跨膜受体,与酪氨酸激酶结构域偶联,调节下游信号通路。,包括Ras-MAPK和PI3K-Akt途径,参与突触可塑性。,促进突触生长和新突触形成。

突触后受体的调控机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41 KB
  • 时间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