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初中物理 杠杆 滑轮 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初中物理 杠杆 滑轮 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初中物理 杠杆 滑轮 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杠杆”复****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会画力臂。,熟练掌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定滑轮特点,能根据要求判断并会画滑轮组绳子绕法。教学重、难点:1、画力臂。2、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3、滑轮组绕绳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例举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内容1:..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杠杆的定义:一根硬棒,在力(一)知识点巩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固硬棒就是杠杆(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曲的)。2、杠杆的五要素:巩固知识点,支点:强调易出错,动力:应该注意的问阻力:题。动力臂:阻力臂:3、杠杆的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就认为杠杆平衡了。特别提醒:力4、杠杆的分类:臂是指从支点①省力杠杆到力的作用线Ⅰ、特点:动力臂大于阻力臂,使的距离。(点到用时省力费距离。线)Ⅱ、应用:铡刀、起子、剪铁皮(树枝)的剪刀等等。②费力杠杆Ⅰ、特点: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使2:..用时费力省距离。(二)类型题训Ⅱ、应用:船桨、镊子、钓鱼竿、练缝纫机的脚踏板、理发用的剪刀等题型一:确认并等。特别提醒:既画出杠杆的动力③等臂杠杆省力又省距离臂和阻力臂Ⅰ、特点: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使的杠杆是不存用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在的。省力必★解题技巧:Ⅱ、应用:天平、定滑轮。定费距离。力臂的定义:,杠杆处于平衡状态,的距离。★本质:在图中分别画出动力、动力臂、阻O⊥F就是力、阻力臂。L.((F1、F2对提高题应L1、L2;“点1、画出下列杠杆中的力臂到线的距离。”)★基本画法:熟练掌握力臂1、找支点O;的画法2、找动力或阻力F1、F2;(标箭头表示方向)3、作支点O点到力F的垂线就是L。3:..,不省距离,:改变用力方向。检查基础知识______________。(实质是个等臂杠杆):_____________.(,不省距离,不改变力臂二倍的杠杆)用力方向。: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G?G)n物动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的倍数关系S=nh绳物重的_________相关Gv=nv绳物公式:F=图15(不计绳重和摩擦),S=,绳v=绳使用滑轮组水平拉重1F?fn物时,若动滑轮重和S=nSv=nv绳物绳物摩擦不计,则F=绕绳特点:奇动偶定4:..动滑轮绕绳特点:基础题:不计摩擦与轮重,判断F与G的关系:提高题小明站在地面上准备用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请在图中会判断n的值,画出绕线的方法。理解F和G的关系根据题意画出绳子的根据题目要求绕法画出绳子的绕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当堂检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如下图,一个有均匀刻度的轻质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物A重3N,此时,弹簧秤示数()、如下图,一根杆秤,因秤砣磨损一部分,由它称得的质量比被称物体的真实质量()A、大B、偏小C、不变D、条件不足,无学以致用法判断4、如下图,用力F拉杠杆的A点使它处在平衡状态。图中6:..F、F、F、F表示力F的四1234种不同方向,其中能使杠杆保持平衡的最小拉力为()、如上图,一根重木棒在水平动力(拉力)F的作用下以O点为轴,由竖直位置逆时针匀速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若动力臂为l,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为M,则(),l增大,,l减小,,l减小,,l增大,M增大7:..6、如图所示,用定滑轮匀速提起物体的三种拉法,所用拉力F、F、F,下列中正确123的是()>F><F<>F>=2131F=F237、如图所示滑轮组不计绳重和滑轮轴摩擦,用力F水平向右拉动绳端,,已知拉力F的功率为10W,物体A重150N,:..8、如下左图所示,把重20N的物体匀速向上拉起,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2N,若不计摩擦,则拉力F和动滑轮的重力分别是()A10N、4NB12N、24NC12N、4ND24N、12N二、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了解中考常考的题型,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学情分析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最后一章,涉及前面所学的力和功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一方面,要从力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另一方面,还要从功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关于平衡状态,初中物理课程仅涉及二力平衡和杠杆平衡。《课标》对杠杆平衡有新的要求,即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其中既有实验探究的要求,又有知识方面的要求,而且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被列为学生必做实验。通过本章的学****学生应能正确、合理地使用杠杆、滑轮,以达到改变里的大小和方向的目的;能从生活和生产实际出发,选择不同9:..类型的杠杆、滑轮,以达到省力或方便的目的。效果分析本节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反思和领悟,得出结论。因此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回杠杆、滑轮的相关知识,为本章复****机械效率奠定了基础。在只是回顾过程中,通过学生思考,教师引导,然后学生总结方法的学****过程,使学生的学****层层递进,即得到了知识性结论,更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力求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结尾让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回到问题中。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枯燥生硬的物理知识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学案设计有新意,即注重了过程性体验,又注重了知识的落实,还提高了课堂效率,另外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练****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教材分析一、新旧教材对比本章是在新教材的“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等力学重要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简单机械及机械效率的相关知识。新教材将原有“第十三章力和机械”中10:..的“第四节杠杆”、“第五节其他简单机械”和“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中的“第二节机械效率”整合为“第十二章简单机械”。这样的编排顺序,使学生在学****完了简单机械后紧接着就进一步认识机械效率,更利于机械效率和简单机械知识的有效衔接,可以避免在后续机械效率的学****时要先对前面所学的简单机械知识做必要的回顾,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课时浪费。同时学生在学****了力、功和能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知识储备,更容易认识杠杆和滑轮等简单机械,并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具体途径和实际意义。二、本章地位和作用本章第一节杠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也是学****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第二节滑轮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滑轮是继上一节“杠杆”之后学生学****的又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滑轮实质上是杠杆的变形,可以通过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同时滑轮也是后面学****机械效率的基础。第三节机械效率是对前面滑轮知识的综合、扩展和运用。这一部分的内容体现了物理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三、编写意图和特点1、紧密联系日常生活。本章所选取的内容注重从与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实例入手,让学11:..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在杠杆一节教材选用的“赛艇的浆”、“各种剪刀”、“指甲刀”、“钳子”、“自行车的车闸”、“独轮车”等。在滑轮一节“旗杆顶的定滑轮”、“自来水龙头”、“门把手”、“自行车脚踏板”、“自行车把手”等。大量的这类生活现象,由于跟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知识。在思考、分析这些现象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学到物理知识,也能够经历科学研究的分析过程,认识到在不同的现象中会蕴含着相同的物理规律的认识体验。2、利用图片生动直观地提供信息。本章图片较多,蕴藏丰富的信息,恰到好处地分布在教材的不同位置,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位于节首的图片,如图P76页的搬动木料的场景、P81页的漫画等,能够激发学****兴趣,启迪思维,对每节课的学****活动起着启动和引领作用;穿插在教材中的图片,-3中的称象图片、-4中的赛艇的浆、-8中的独轮车、-2中的旗杆顶的定滑轮和起重机上的动滑轮、—5中的各种轮轴、-6中的盘山公路等,能够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认识;在探究实验中的图片,-2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3中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1是用动滑轮是否省功、-2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等,对于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具有很强的启发和提示作用。同时,这些图片除了传递与科学内容密切相关信息外,往往还含有其他信息,如展示生活中的物理、科学、技术、社会等,同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另外教材中的图片12:..比以往的要更大更清晰,利于学生观察。3、新教材将一些结论具体的呈现出来,减去了学生要在教材上再填写该内容的麻烦。比如:79页三种类型杠杆的名称、83页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83页使用滑轮组时提起物体的力与绳子段数的关系。4、将“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改为“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在学****过机械效率后,往往对哪些因素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总是感到比较困惑,尽管可以通过公式的推导给学生一定的认识,但还是会比较困难。而通过实验就会给学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利于学生接受。但该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又需要解决另一方面的难题: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和物体上升的高度不易测量。5、将机械效率和功的原理的内容有机整合。新教材不再明确提出功的原理的内容,而是在机械效率引入的过程中自然的渗透了该内容,其用意是降低难度,但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体会出人类发明和研究各种机械的意义。四、本章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建议第一节杠杆1、教学目标: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的应用;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2、教学重难点13:..本节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是人们分析、计算杠杆问题的理论依据,也是研究其他各种简单机械的基础,所以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是本节的重点。本节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尽管能正确说出力臂的定义,但遇到实际问题时仍把支点到动力或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作为力臂,所以力臂的概念及其画法是本节的难点。3、难点形成的原因分析:第一,从教材的编排上看,课本从寻找各种类型杠杆的共同点得出杠杆的定义,引出杠杆的五个名词,再进入到怎样找力臂,这样虽然简洁,但不明了,特别是力臂,书本没有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力臂,但要求学生会画出各种杠杆中的力臂,而力臂又不一定在杠杆上,这样的编排过程,缺少了必要的解释和说明,给学生正确作图带来了困难。第二,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来看,初二学生的几何作图虽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应用到物理学上还有一段距离;其次要作好图,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力的三要素”作图及“物体受力分析”有较好的掌握。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综合概括能力较差,所以很难从日常工具中抽象出杠杆模型,更难画出一些变形的杠杆的示意图。学生对支点理解具有局限性,不少学生误以为支点是固定不动的一点,遇到运动的物体如动滑轮这一特殊杠杆时,如何确定支点就难了,部分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误以为动力和阻力的方向总是相反的。有的同学在具体画力臂时,常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错误地当成力臂,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学生往往很难全面照应,要正确地作好杠杆的示意图,14:..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能力。4、突破难点的几个环节我们要面向多数学生的实际,符合中等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合一般思维的发展状况,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使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得到同步和谐的发展,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程序,通过下面几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通过书本内容的教学,抽象概括出杠杆的物理概念,总结归纳杠杆的共同特性;第二,增强实验教学,教师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及多媒体课件等,培养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第三,通过练****教学,注意培养分析物理条件,抽象出杠杆的理想模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第四,通过复****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做好总结,整理知识,归纳研究物理方法。5、解决教学难点的思路设计第一、杠杆的五要素教师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了解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指明其中一类为杠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得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即杠杆的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从定义中得出:杠杆有一固定点叫支点;杠杆上有力,分别为动力(按人们需要方向转动的力)和阻力(阻碍杠杆按需要方向转动的力)。在“杠杆”定义中“硬棒”一词,使不少学生总以为只有直的有规则的棒是杠杆,因而,教师在讲解撬棒的基础上,对撬棒进行变形,如演示:将直棒变成弯曲的棒,或变成不规则的木板,都可经以起到撬棒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杠杆不一定是直棒,也可以是“曲棒”或“曲体”,再进一步演变到常用工具,举例并出示:15:..剪刀、羊角锤、板手、起子等,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由具体事物抽象出杠杆模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接受它,顺利地辨析杠杆。引入力臂时,可进行如图所示的演示,在同一点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使之在水平位置静止,则沿不同方向力的大小不同,为了描述这一特性,引入力臂的概念,使学生明了:力臂的引入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第二、画出力臂。学生常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即点到点的距离错误地当成力臂。为了克服这一难点,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力臂的概念;其次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如图示画力F的力臂时,不能把OA当作F的力臂,11而是点O到F的作用线的距离。因而画力臂先要画1力的作用线,简单通俗讲就是将“力”进行正向或反向“延长”,延长线用虚线,结合数学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利用直角三角板上的直角作出支点到力的作用垂直距离,画好垂足,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支点O与垂足间的这一线段用大括号括起来就是力臂。教师板演,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分别作出力F及F的力臂L和121L。按这样的作法就不难作出力臂。1第二节滑轮1、教学目标: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了解其他简单机械的一些使用。2、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机械效率等知识的基础,所以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16:..组的作用是本节的重点。本节教学难点:把滑轮看作是变形的杠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尤其是确定动滑轮的支点,学生不容易想象;根据滑轮组的组装情况,判断绳子的股数,学生容易把握不准。所以滑轮的实质(尤其是动滑轮)和判定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本节的难点。3、教学建议本节课实验器材比较简单,知识的难度也不大,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身实践,让他们通过实验探究,从中发现规律,老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动滑轮的支点在分析时学生易出错,可设法化解,如:推圆轮(圆柱)上台阶,找出圆轮绕着转动的点不在圆心而在轮边缘。如何判断绳子的段数?例如图1所示的滑轮组。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用一条横线将定滑轮与动滑轮分开,并将横线上方的定滑轮那部分全部遮盖,如图2所示(我把图2称为图1的等效图)。这样就很容易看出图1甲所示的滑轮组承重绳子为4段,那么,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1/4。图1乙滑轮组为5段,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1/5。若配合实验并运用物体平衡条件加以分析,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从以上分析得:滑轮组中承重绳子的段数,就是跟动滑轮(包括动滑轮框)直接接触的绳子段数。17:..简单机械—随堂检测班级:姓名:分数: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如下图,一个有均匀刻度的轻质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物A重3N,此时,弹簧秤示数()、如下图,一根杆秤,因秤砣磨损一部分,由它称得的质量比被称物体的真实质量()A、大B、偏小C、不变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4、如下图,用力F拉杠杆的A点使它处在平衡状态。图中F、F、F、F表示力F的四种不1234同方向,其中能使杠杆保持平衡的最小拉力为()、如上图,一根重木棒在水平动力(拉力)F的作用下以O点为轴,由竖直位置逆时针匀速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若动力臂为l,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为M,则(),l增大,,l减小,,l减小,,l增大,M增大6、如图所示,用定滑轮匀速提起物体的三种拉法,所用拉力F、F、F,下列中正确的是()>F><F<>F>=F=F1231232131237、如图所示滑轮组不计绳重和滑轮轴摩擦,用力F水平向右拉动绳端,,已知拉力F的功率为10W,物体A重150N,、如下左图所示,把重20N的物体匀速向上拉起,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2N,若不计摩擦,则拉力F和动滑轮的重力分别是()18:..A10N、4NB12N、24NC12N、4ND24N、12N三、作图题1、按要求画出滑轮组的绕绳方法(忽略滑轮重力):2、如图所示,杠杆OA处于平衡状态,在图中分别画出力F和F对支点0的力臂L和L。1212四、计算题1题2题1、OB为轻质杠杆,OA=60cm,AB=20cm。在杠杆的B端挂一个所受重力为60N的重物,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上平衡,在A点加一个多大的竖直向上的拉力?2、如图所示,斜面长为3cm,高为lm,工人用400N沿斜面方向的力将重为840N的箱子推到车上。求:①有用功是多少?②总共是多少?③额外功是多少?④摩擦力是多少?课后反思19:..在设计本节复****课时,以生活场景激趣、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小组讨论为载体,改变以往的教师讲授、学生静听的单一授课模式,有机地将小组合作、学生点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抢答等结合起来,变“单边活动”为“多边活动”,问题由老师提出,方法、方案由学生自己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对话”、“互动”,师生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在学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巧设铺垫、层层追问、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批判,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进行课堂预设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估计到学生的解决方案中一定会出现“杠杆、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甚至可能会出现简单机械的组合应用。对于杠杆、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斜面知识点的出现正是我所期望的,因此在制作课件时,将对应的“杠杆、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斜面”相关知识点、问题、应用等预置在课件中,在学生的展示中一旦出现,然后进行点击、在投影屏幕中出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层层追问、一一点击、设计各种问题情境、手段、以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记忆,既提高了学****的兴趣、激活了课堂氛围,又让学生体验到学****的快乐、有了成就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上来讲解,我做学生,在学生出现偏差时,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补充,有效地进行了角色互换、实现了多边互动。整堂课一直洋溢着思与思的碰撞、不时地闪现着智慧的火花。20:..课标分析(一)2011版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3、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二)2001版课程标准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2、理解机械效率。3、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三)对比分析1、将“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改为“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细化科学内容,明确教学要求,同时规范表述,增强可评价性。2、“理解机械效率”调整为“知道”,可以避免在机械效率的问题上进行更多的转化,降低了教学要求的层次,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3、增加“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目的在于强化物理知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应用。21:..22

初中物理 杠杆 滑轮 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