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学设计3: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pdf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教学设计3: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教学设计3: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一、教学目标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内容识记理解运用价值观“施里芬计第一次世界“施里芬计分析“施里人物评价第一次世界划”的破产大战欧洲的划”破产,使芬计划”破问题探究大战充分表三条战线;西线进入相产的原因现出战争的“施里芬计持阶段残酷,由于装划”;马恩河备和战略战会战;东普鲁术的局限,双士战役方都无法迅“凡尔登绞1915年的东凡尔登战役分析凡尔登问题探究速战胜对手,肉机”线战役;凡尔为何被称为战役对法德战争转入旷登战役;日德“凡尔登绞双方各造成日持久的相兰海战肉机”了什么影响持阶段“索姆河地索姆河战役新式武器在分析战争的问题探究狱”战争中的作结局更有利用于两大集团的哪一方二、:..,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难点战争为何转入旷日持久的相持阶段?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三条战线和西线的三大战役──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欧洲参战国的增加,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战线。英法比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更为关键,教材着重强调了西线的三大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了作战双方的预期,打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东西两线双方都陷入相持局面。本课涉及大量的军事知识和军事理论,建议教师采取讲述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并适当放映一些有关影像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思考、讨论,进行教学。:..本课的引言由图片和问题组成。图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真实的缩影,大炮、战壕与士兵构成了这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特征,充分暴露出战争的残酷。引言提出的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成一场持久战?这场大战有哪几场重大战役?这次大战为什么那么残酷?建议教师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第一目“‘施里芬计划’的破产”,教材简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三条战线、西线的马恩河会战、东线俄军与德奥军的会战,东西两线双方都陷入阵地战的相持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欧洲参战国的增加,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即英法比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主要战场在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俄军与德奥军队作战的东线,战场从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军队与奥匈军队作战的南线,战场在巴尔干地区。由于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协约国和同盟国分别是由英法俄为主构成的和德奥为主构成的,因此英法比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俄军与德奥军作战的东线是这次大战的主战线。更由于西线交战双方分别是两大集团的核心,实力相对较强,所以西线的战争更有决定意义。:战前各帝国主义国家的作战计划都是建立在准备进攻的基础上。德国的军事计划是避免东西两线作战,实行先发制人、各个击破的速决战。这种战略思想是根据战前总参谋长施里芬在1905年制定的计划而形成的。中心内容是集中大部分兵力在4~6周内击败法国,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然后调过头来对付俄国,争取两三个月结束战争。“施里芬计划”规定,在东线对俄军采取守势,只用9个师配合奥军进行防御。在西线集中78个师进攻法国,其中左翼即法德边境只布置8个师,其余70个师集中在右翼,企图经过中立国比利时和荷兰,从不设防的法比边境攻进法国。击败法国后,主力东调,会合奥军,击败俄军。奥匈为配合德国的方案,把战略重点放在对付俄国上。协约国方面的计划是指望俄、法两国同时在陆上对德国展开进攻,迫使德国在两线分兵作战。法国自己的主要目标是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莱茵河左岸。因此制定了“第十七号作战计划”,在法德边境共布置89个师的强大兵力,准备战争一开始,就攻进德国境内。俄国制定了“第十九号作战计划”,将西部边境分为两条战线,分别对付德国和奥匈,共投:..入了100多个师。英国的军事力量主要在海上,因此制定了周密的海上作战计划,并同法国进行了分工:英国负责北海,法国则负责地中海。另外,英国组织了12万人的远征军和16万人的后备部队,集结在了法国北部。:1914年的战争是以德军速决战破产为特征的。在西线,德国150万大军杀向法国,并侵入比利时,破坏了比利时的中立地位。德军本想迅速通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北部,但遭到了意想不到的顽强抵抗。半个多月后,德军才占领比利时的首都,速决战首次受挫。进入法国后,因法军主力还在法德边境来不及调回,德军进展顺利,直逼巴黎。法国虽然丢城失地,但没有受到严重损失,经过整补,准备反攻。法军统帅霞飞抓住有利战机,下令英法联军同德军决战,这就是著名的马恩河会战。双方投入150多万人、6000多门大炮,在200余千米长的战线上展开激战。法军伤亡14万多人,德军的伤亡超过了20万,并全线撤退。这次战役稳定了西线,德国的进攻被遏止,4~6周击败法国的计划破产。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战后向德皇威廉二世说:“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小毛奇因此战失利被撤职。马恩河会战后,双方的主要战斗是“奔向大海”,即争夺法国北部多佛尔海峡沿岸地区,经过两个多月激战,双方都未能达成战略目的,各自挖掘战壕,修筑工事,军事进攻几乎停止,双方呈胶着状态,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为配合西线作战,俄国在未完成动员的情况下,就于1914年8月发动了对德国的进攻。俄军2倍于东线德军,德军初战失利。但德军新任东线统帅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大败俄军,将俄军赶出了德国的东普鲁士,并攻入俄属波兰境内。东普鲁士战役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俄军在东普鲁士失败的时候,在对奥匈军队的加里西亚战场上却大获全胜。奥军抵挡不住俄军的进攻,接连败退。到12月中旬,双方都停止了进攻,于是东线同西线一样,也呈现阵地战状态。1914年的东线双方互有胜负,德军虽然取得了东普鲁士战役的胜利,但这个胜利迫使它从西线调来援军,从而扩大了东线的战争规模,越来越深地陷入两线同时作战的境地。:..教学建议:可以适当补充资料,或放映资料片。引导学生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这种转变更有利于协约国和同盟国中的哪一方?为什么?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以加深对本目的了解。第二目“凡尔登绞肉机”,教材简要介绍了1915年东线的战局和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战争的相持局面仍未能打破。:1915年,德国和奥匈把战争的重点放在东线。两军合同作战,旨在击溃俄军,迫使俄国投降,然后把军队调往西线,歼灭英法军队。所以从1915年初起,德军从西线抽调大量部队增援东线。俄军不是对手,被德军击败,但俄军却击败了装备较差的奥匈军队。德军被迫继续向东线增兵,5~9月,德军集中优势兵力在东线大举进攻。俄军节节败退,损失了大片领土,战线大幅度东移。但是德军没有获得决定性胜利,它没有摧毁俄军,也没能使德军统帅部抽调其东线的全部兵力转移到西线去。为减轻东线俄军的压力,英法联军在西线发动了进攻。但几次下来,前进的步幅不大,被迫停止了攻势,西线再次转入阵地对峙。1915年的战局中,双方虽然都损失惨重,但战局没有太大的变化。:1916年是大战关键性的一年,交战双方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本国的人力物力投入战争。这一年,德国又把战争重点放到了西线,所以在西线发生几次大战。这一年西线第一次重大战役是凡尔登战役。凡尔登是法国的军事要塞,像一只突出的拳头,深入德国阵线。德军选择凡尔登为主攻目标,是“攻敌所必救”,企图吸引法军精锐部队到这里来加以歼灭,使凡尔登成为“碾碎法军的磨盘”,进而打开通往巴黎的道路。德军调集了27万人、1000门大炮,由皇太子亲自指挥;而法国守军当时只有10万人、200余门大炮,处于劣势。1916年2月,德军猛烈炮击法军阵地,并派飞机轰炸。法军阵地上的每一寸土地都被翻了过来,有人形容为“地表的地震”。法军殊死抵抗,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了德军前进。法国:..政府进行紧急增援,。由于法军有效的抵抗,德军未获进展,至月底,德军第一次大规模进攻失败了。6月,德军再次发起猛攻,虽然给法军造成很大的伤亡,但仍未达到消灭法军的目的。7月以后,德军无力再攻,主动权逐渐转移到法军手里。10月和12月法军成功地发动两次反攻,夺回了大多数失地。凡尔登战役前后历时10个月,法军累计参战兵力达60多个师,德军累计参战46个师,双方伤亡人数总计70余万,因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凡尔登要塞始终掌握在法军手里,德国想在凡尔登“让法国人把血流干”的企图失败了,法军站稳了脚跟。这次战役不仅是战争中期阶段的决定性战役,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自此以后,德国开始走下坡路了。教学建议:本目内容可采取教师或学生讲述战役经过和放映资料片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加深理解这场战役为什么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有何影响?也可组织学生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第三目“索姆河地狱”,教材简要介绍了英法联军为支援凡尔登而发动的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巨大,但仍未分胜负。为了减轻凡尔登的压力,牵制德军,英法联军发动了索姆河战役。这次进攻以英军为主,法军配合。开战当天,英军伤亡就高达6万,进展缓慢。9月,英军重新开始进攻,并首次使用了坦克。这一新式武器的出现,令德军大为惊恐,英军乘势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早期的坦克技术落后,战术运用也不尽正确,所以只能保证局部战场的胜利,而不能保证整个战役的成功。到11月战役结束,英法联军没能达到突破德军阵线的预定目标。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短短数月,英军损失40万人,法军损失20万人,德军损失约55万人,双方伤亡人数大大超过凡尔登战役。:..协约国军队虽然付出巨大代价,但只不过前进了30千米,夺回德军占领的领土180平方千米,双方仍未分胜负。教学建议:本目内容亦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讲述和放映资料片相结合的方法,并可适当补充资料,让学生明了先进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引言及本课测评中提出的问题,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成一场持久战?”“这场大战演变成一场持久战,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这次大战为什么那么残酷?”三、,特别是萨拉热窝事件为什么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然后得出结论:这个看似孤立的事件使蓄谋已久的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找到了战争的借口,事件由塞尔维亚和奥匈间的冲突变成两大集团间的全面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在讲述欧洲的三条主要战线时,建议教师使用地图使学生明了这三条战线的大概位置,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欧洲参战国的增加,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并提出问题“这三条战线的主战线是哪条?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由于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协约国和同盟国分别是由英法俄为主构成的和德奥为主构成的,因此英法比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俄军与德奥军作战的东线是这次大战的主战线。更由于西线交战双方分别是两大集团的核心,实力相对较强,所以西线的战争更有决定意义。关于马恩河会战和德军速决战的破产,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这种转变更有利于协约国和同盟国中的哪一方?为什么?”这里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见案例一),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当时由于步枪、机枪、重炮等现代武器大量装备部队,使得防御一方的实力大大增强,而进攻一方还完全依靠士兵的血肉之躯,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加之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所以大战就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这个转变有利于协约国一方,因为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但其兵员分散,装备较差,利于长期作战。同盟国军队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争准备充分,但其人口、资源都无法同协约国相比,利于速战速决。战争转入相持,显然对后者不利。进行“凡尔登绞肉机”一目的教学时,可由教师或学生讲述战役经过并放映资料影片,提问:“这场战役为什么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有何影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凡尔登战役历时近10个月,可谓旷日持久,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双方累计参战兵力达100多个师,伤亡人数总计70余万,因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国将战役命名为“处决地行动”,企图在凡尔登“让法国人把血流干”,但凡尔登要塞始终掌握在法军手里,法军站稳了脚跟。这次战役不仅是战争中期阶段的决定性战役,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自此以后,德国开始走下坡路。关于“索姆河地狱”一目,建议也是由教师或学生讲述战役经过并放映资料影片,并适当补充资料(见案例二),引导学生讨论先进武器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东线的战役和日德兰海战的有关内容,教师可略讲,并建议也能适当放映资料影片。使学生明了在东线和海上战场,双方也进入了相持状态。从1914年7月战争爆发至1916年底的两年多时间里,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都没能置对方于死地,战争仍不见分晓。交战双方都深深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元气大伤。再打下去,双方都感到力不从心了。“马恩河会战和德军速决战的破产”这个问题时,教师可用投影或计算机补充下列资料:材料一传统战略的失败可解释破坏欧洲文明的流血的僵持局面。为防止邻国侵略或邻国间的联合,欧洲各国军队的参谋部好几年里一直在精心备战。……:..在以后的三年中,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10英里。造成这一流血的僵持局面的原因是:防御性武器从战争一开始就优于进攻性武器。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是,这在深壕沟、铁丝网、巧布的地雷和机枪掩体相结合的防御设施面前却完全无效。……与各总参谋部的计划相反,西线的战斗这时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14年,欧洲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着一次技术上的革命。过去几十年发明出来的各种武器──有枪栓的来复枪、机关枪、现代榴弹炮等──在战斗中提供了空前规模的火力并对西方各军事组织提出了无法解决的问题。现代武器使各部队对敌方的防守阵地都束手无策,直到1918年,不管是部队指挥官还是参谋本部都没能制定出一种如何使用现代科技的方案或发展出一种新的战术观念来攻破那些防御地点。──[英]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这种转变更有利于协约国和同盟国中的哪一方?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当时由于速射来复枪、机关枪、现代榴弹炮等大量装备部队,使得防御一方的实力大大增强,而进攻一方还完全依靠士兵的血肉之躯,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加之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所以大战就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这个转变有利于协约国一方,因为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但其兵员分散,装备较差,利于长期作战。同盟国军队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争准备充分,但其人口、资源都无法同协约国相比,利于速战速决,战争转入相持,显然对其不利。案例二讲述“索姆河地狱”一目,教师可用投影或计算机补充下列资料::..:①一位参加过此次进攻的英军士兵说:‘我们就像是在游猎,只不过手中端着的是用于***的步枪。坦克替我们扫平道路,我要做的只是不时地端起枪来,瞄准那些惊慌失措的德国佬,一个个地将他们打倒。’②另一位驾驶坦克的士兵说:‘坦克所发挥的威力,连我们自己也没料到。我驾着坦克孤零零地冲向一座村庄,只见德军在四散而逃。我围着村庄转了一圈,就像战神在地上划了一道禁圈一样,德国人全给吓懵了,全部乖乖投降,一共有300多人。’③一位德国军事历史学家说:‘敌军在火炮的数量上占强大的优势,发射了数百万发炮弹,敌机机群完全控制了天空,当代不可战胜的战斗大象──坦克的出现,这一切,使作为德军核心力量的步兵受到极大的震动’,‘军队对长官的信任和对胜利的信心发生了动摇’。”然后让学生讨论先进武器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教师不必给出结论,让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四、问题解答【探究学****总结】本课测评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解题关键:从双方力量对比看,谁更愿速战速决,早日结束战争。思路引领:协约国和同盟国双方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的优劣,军队装备训练上的差距,明显形成速决战有利于同盟国的局面。:..大战变成了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一方。因为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但其兵员分散,装备较差,利于长期作战。同盟国军队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争准备充分,但其人口、资源都无法同协约国相比,利于速战速决。战争转入相持,显然对其不利。五、,德国军事战略家们的构想一直是迅速打败法国,但这一构想早在1914年9月就被击得粉碎了。现在他们制订了一项新计划,欲在西线的战斗中大获全胜。他们的计划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对英、法军队的筑垒防线发动猛攻,主攻方向是拱卫凡尔登的各个要塞,法国人已明确表示将坚守凡尔登,直至最后一人。制订这项计划的德国要员(主要人物是法金汉将军)认为,如果凡尔登受到持续不断的进攻,越来越多的法国军队就会赶来防守,德国军队将乘机把他们全部歼灭。正如法金汉在请求德皇批准这项计划时解释的那样,无论德国人能否攻占凡尔登,“法国军队都将血流成河,尸积如山”。法金汉相信,在精心布下的陷阱中大量歼灭法国军队“将使法国人民明白,就军事方面而言,他们没有什么可指望的”。德国人对凡尔登的进攻开始于1916年2月21日。这次战役实现了尽可能多地歼灭法国军队的目标,但德军的阵亡人数也不少。有一天,德军对法国的一个要塞发起进攻,不但未获成功,反而使2200名官兵阵亡或负伤。战斗非常激烈,来自北非的一个师(主要是摩洛哥人和阿尔及利亚人)被调到前线作战,当看到德国人向他们冲来时,他们吓得转身便逃。上级命令他们返回前线参加战斗,否则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但无人理会。有位法国军官后来追记道,由于他们违抗军令,法军的一批机枪“从背后向他们猛烈扫射,他们一排排地倒下了”。在凡尔登负伤被俘并被送往德国战俘营的法国军人中,有个名叫戴高乐的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自由法国军队的领导人。戴高乐在战俘营中曾给俄国战俘米哈伊尔·图:..图哈切夫斯基是沙俄的一名青年军官,他后来设法逃出战俘营,重返俄国军队,再往后,他成为斯大林麾下的一名元帅(在1937年的大清洗中被处死)。死于凡尔登的德国人中有表现主义画家弗朗西斯·马尔克。他在一封家书中写道:“多么可怜的马呀!”他说,有一天,法军和德军的大炮总共炸死了7000匹马,其中法国海军的一发炮弹就炸死了97匹。马尔克在阵亡的前一天写道:“这些日子里,我看到的都是世人难以想象的最可怕的事情。”法军指挥官贝当将军看到从战场上返回的法国官兵后写道:“他们惊魂未定,人们由此可以想象前线有多么恐怖。他们步履蹒跚,显得十分沮丧。他们被恐怖的记忆压垮了。”──[英]马丁·吉尔伯特著《二十世纪世界史》第一卷上,,协约国军队同德军于1914年和1918年在法国马恩河地区进行的两次会战。1914年的第一次战役1914年8月法国边境之战后,法第4、第5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于9月初撤至马恩河以南,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布防。法军总参谋长霞飞将军组建第6、第9集团军,分别部署在巴黎外围以及第4和第5集团军之间,准备实施反攻。德第1、第2集团军为追歼法第5集团军,偏离原定进攻方向前出到巴黎以东地区,暴露了第1集团军的右翼。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获悉法军即将反攻后,于9月4日命令第1、第2集团军在巴黎以东转入防御,第3、第4、第5集团军南下,协同从东面进攻的第6集团军合围凡尔登以南的法军。但德第1集团军司令克卢克拒不执行命令,继续率军南下,形成有利于联军反击的态势。同日,霞飞命令法第5、第6集团军和英远征军对德第1、第2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法第9、第4集团军牵制敌第3、第4集团军,法第3集团军在凡尔登以西实施辅助突击。此时,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在主攻方向上,联军兵力是德军的两倍。:..9月5日,法第6集团军先头部队与德第1集团军在乌尔克河西岸遭遇。法军首次使用汽车(共1200辆)把第6集团军一部由巴黎运往前线。克卢克发觉右翼和后方受到威胁后,命令所部于8日全部撤至马恩河北岸,遂与第2集团军之间出现宽50千米的防御间隙。6日,法第5集团军和英远征军从德军防御间隙地带穿插,8日逼近马恩河,构成对德第1集团军的包围态势。同时,德第2集团军业已暴露的右翼也面临被围的危险。9日,德第1、第2集团军被迫后撤。德军在其他地段虽略占上风,但鉴于第1、第2集团军所面临的态势,毛奇于10日下令全线停止进攻,撤至努瓦永至凡尔登一线。此次会战以德军失败告终。英法联军在200千米的战线上推进60千米,伤亡25万人,德军损失30万人。此役双方均有失误:毛奇远离战场,对前线战况不明、指挥不当,各集团军缺乏协同,导致速胜计划破产;英法联军行动迟缓,坐失战机,使德军保存了实力。东普鲁士战役(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俄军西北方面军于1914年8~9月在东普鲁士对德军第8集团军实施的进攻战役。8月上旬,西线战事全面展开,俄军大本营应盟国要求,决定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里西亚同时发动进攻,以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西北方面军(辖第1、第2集团军,由日林斯基指挥)的任务是歼灭马祖里湖区以西德第8集团军(、1个骑兵师,约1000门火炮,由普里特维茨指挥),占领东普鲁士,为尔后进攻西里西亚创造条件。其作战计划规定:第1集团军(、、492门火炮,由连年坎普夫指挥)从马祖里湖区以北对德军左翼实施迂回突击,以吸引德军主力;第2集团军(、3个骑兵师,720门火炮,由萨姆索诺夫指挥)从湖区西南迂回德军后方,切断其向维斯瓦河的退路并歼灭之。当面德军企图依托坚固工事并利用铁路运输系统,实施机动防御,迟滞俄军进攻。8月17日,俄第1集团军率先进入东普鲁士,19日在施塔卢珀嫩与德第1军遭遇并将其击退;20日在贡宾嫩(今古谢夫)—戈乌达普一线遭德第8集团军主力反击,右翼一度被击退,但中路粉碎德第17军的正面攻击,迫使德军西撤。同日,俄第2集团军发起进攻后,第1集团:..2集团军孤军作战,未能与其会师。德军截获俄军明码电报,对其计划和部署了如指掌。24~26日,新任德第8集团军司令兴登堡和参谋长鲁登道夫决定利用俄军两个集团军缺乏协同之机重新部署部队,留下少量部队牵制俄第1集团军,集中主力歼灭俄第2集团军。其具体计划是:以第20军另2个师正面牵制俄军中路第13、第15、第23军,而以主力实施两翼夹击,由第1军对乌兹达乌实施主要突击,攻歼俄军左翼第1军后,向俄军中央3个军的后方发展进攻;由第17军、第1预备军对俄军右翼第6军实施辅助突击,得手后向俄中央3个军侧后发展进攻。26~27日,德第17、第1预备军在比绍夫斯堡以南地区与俄第6军遭遇并将其击退;第1军遭俄军顽强抵抗,遂假借俄第1军军长名义命令俄军撤退;第20军诱敌深入,且战且退,撤至坦嫩贝格设防固守。经两天激战,德军击退俄第2集团军两翼部队,而对其中路3个军形成包围态势。28~29日,俄第13、第15军和第23军第2师在坦嫩贝格以东科穆辛森林地区被围歼,,伤亡3万人,损失火炮500门,萨姆索诺夫***。此后,德第8集团军迅速北调,得到来自西线的近卫预备军、第11军和第8骑兵师的加强后,企图以第1预备军、第11、第20和第17军发动正面进攻,以第1军和近卫预备军分别从两翼实施迂回突击,围歼俄第1集团军。俄军大本营决定在第1和第2集团军之间的中间地带组建第10集团军,用于保障第1集团军左翼,并命令第1集团军坚守马祖里湖以北地区,以牵制德第8集团军,使其无力支援奥军。9月6日,德军发起进攻,遭俄军抵抗,正面进攻受挫;9~10日,右翼第1军顽强作战,突破俄军左翼防线,迫使俄第2军撤退,打开通向贡宾嫩的道路。连年坎普夫担心退路被切断,命令所部撤退,同时以2个师的兵力从正面实施反突击,掩护主力撤退。至15日,俄军全部撤至涅曼河东岸。德军担心俄军有诈,未迅速实施追击。,伤亡约10万人,损失火炮150门。此役,俄军指挥失当,对敌情不明并严重泄密,两个集团军未能协同作战,终以损失27万人而战败;德军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但德军从西线调兵增援东线,严重削弱了西线的突击力量,是其在1914年马恩河战役中失败的原因之一。索姆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联军于1916年7~11月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实施的进攻战役。:..年初,根据协约国确定的战略方针,英法联军计划在索姆河及其支流昂克尔河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彻底击溃法国北部德军。索姆河地区属丘陵地带,地形起伏不平,森林和村庄星罗棋布。德军在该地区构筑有三道阵地,主阵地为阶梯式堑壕和坑道工事,前沿阵地敷设多道铁丝网。守军是贝洛将军指挥的德第2集团军13个师(后增至67个师),防御纵深7~8千米。英法联军投入39个师(后增至86个师,其中英军54个师,由福煦将军指挥)、3500门火炮和300多架飞机。7月1日晨,经7天炮火准备后,英第4集团军(由罗林森将军指挥)从马里库尔至埃比泰恩25千米正面向巴波姆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由英第3集团军第7军在其左翼采取保障行动;法第6集团军(由法约勒将军指挥)从罗西耶尔以北索姆河两岸向佩罗讷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当日,法军和英军右翼突破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为德军坑道工事所阻。英军采用密集队形冲击,遭敌枪炮火力杀伤,损失近6万人。2~3日,英军右翼和法军攻占德军第二道阵地,法军一度占领巴尔勒、比阿什等德军防御要地。因联军为离心方向进攻,且组织协同不力,进展迟缓,使德军得以迅速调集援兵,并于7月19日将第2集团军分编为比洛指挥的第1集团军和加尔维茨指挥的第2集团军,加强索姆河上游地区的防御。至7月中旬,联军仅向前推进数千米,未达成战役突破。此后,双方不断增加兵力兵器,作战行动变成了一场消耗战。9月3日,英法联军以56个师的兵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深入德军防御纵深2~4千米。9月15日,英军使用49辆坦克(实际参战仅18辆)配合步兵进攻,占领德军第三道阵地的若干重要支撑点。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9月下旬至11月中旬,联军步坦协同发动两次进攻,均未取得决定性突破。此役,(英军42万人、)的巨大代价,夺占德军240平方千米的阵地,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德军损失65万人,被迫收缩防线,在西线暂时转入战略防御。此役表明,进攻一方即使兵力兵器占优势,但若逐次投入兵力,仍难以达到突破对方纵深防御的战役目的。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和法军于1916年2~12月在法国凡尔登筑垒地域进行的战役。战役企图和兵力部署1916年初,德军统帅部计划在东线进行防御,集中兵力对西线法军的凡尔登突出部实施突击,以牵制和消耗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受领进攻任务的部队是:..德国皇太子威廉指挥的第5集团军(辖7个军共18个师,1200余门火炮、约170架飞机;后增至50个师,约占西线德军总兵力的1/2)。其部署是:第7、第18、第3军(6个半师,879门火炮、202门迫击炮)在孔桑瓦至奥恩河15千米宽正面上实施主要突击,第5军掩护其左翼;第15军在奥恩河以南6千米处实施辅助突击,第6军在默兹河西岸采取牵制行动。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德军步兵比法军步兵多两倍,。为达成战役突然性,

教学设计3: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青山代下
  • 文件大小1.17 MB
  • 时间2024-03-25